談好了,這個事兒也算是告一段落。
這段時間,吳彬的是要在上海多待一段時間了,今日新聞這塊兒要進一步的優化升級,新添功能這塊兒,也不可能是一會兒就完成的,吳彬會看實際效果,然后再去吹毛求疵。
再有就是拼多多的構想框架了。
重生前拼多多雖然是很火,但是也是很讓人詬病的一個平臺。
因為它主推的其實就是拼團,拼團的結果就是價格特別低。
這樣一來是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優惠,二來就是也能給平臺帶來更多地宣傳。
看著很好,但同時的,也是在不斷地壓縮著商家的商品利潤。
偶爾沒什么利潤,那肯定沒什么問題,但如果一直的都沒什么利潤的話,商家肯定是不干的,也沒辦法繼續干。
因為畢竟絕大多數公司,主要還是為了賺錢的,不是慈善機構。
拼多多平臺的規則在那兒,他們不遵守那個大優惠的規則,那就只能是放棄這個平臺,但是看著貌似增長不錯,又不忍心放棄這么一個有銷量的地方?
那怎么辦呢?最簡單的公式,稅務排除掉,利潤=結算金額-成本。
結算金額,不等于消費者的支付金額,平臺是有扣點的,扣點完畢之后,才是商家能拿到的錢,也就是平臺給商家的錢。
這個是沒辦法動的,那就只能是在成本上下功夫,來提升利潤了。
一種就是規模化效應帶來的成本更低。不過能做到這一點的商家,永遠都只是少數而已,再有,即便是規模化效應,帶來的成本下降,還是有不少東西,成本其實已經很透明,再下降已經沒那么容易了。
所以更多的商家,能做的就是降低品質,來降低成本了。
成本越來越低,品質越來越差,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平臺成了低價低質的代名詞。
而且低價低質也是最容易吸引那些假冒偽劣商品聚集的地方。
如果最后搞出來這么一個怪胎,那吳彬會哭死的。
低質低價坑的消費者,同樣也是坑的平臺,然后再有一點就是坑的是平臺的商家了。
稍微有點什么問題,或者有事兒沒事兒的就扣商家的保證金,為啥子?
為什么會出這樣的問題?還不是缺錢嘛。拼多多能發展的那么快,發展的那么迅猛,他們的營銷費用支出特別高,也是原因之一,大量的廣告投放,帶來了知名度,帶來的客戶,也帶來商家。
因為入不敷出,為了避免公司因為資金鏈斷裂倒閉,那就只能是想法設法的坑商家的錢了。
為了坑更多的商家,所以對于入駐商家的要求肯定就高不到哪里去。
這其實就是惡性循環了。
這也是為什么吳彬想到了做個拼多多的時候,同時也想著該怎么去避免弊端,最好是能做到平臺和商家們,都能開開心心的賺錢,消費者也是能拿到質量有保證的商品。
不過目前吳彬手中有個重生前拼多多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今日新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