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你是打算多做些類目嗎?”金菲兒還是比較了解吳彬的,當然主要是她也不笨,他們都不笨。
金菲兒問完,張芮還有朱文紅就看著吳彬。
“為什么不。我們有的是資源,目前想要和我們合作的品牌方很多,或者我們想要去找,也可以很容易的就找到,那為什么不呢?”現在電商這塊兒做出了規模了之后,吳彬說這話也更有底氣了。就算是一些在新三板上市的電商公司,和吳彬的公司比電商這塊兒的專業程度,也完全的比不了。
或者說,其實那些公司更多的其實就是關系戶,公司合伙人,更多的是從線下做起來的,讓后依靠以往的資源背景,拿到了很多的大品牌。再加上現在貓超還有京東這塊兒很多都是線下采銷進的倆大電商公司。
所以這些人稍微走動一下,找找關系,也經常性的能找到一些渠道,熟人好辦事,也就拿到了不少的資源。
所以間接的說,其實他們的運營結果更多的就是流量砸起來了,再有就是品牌性非常的好,但是真的要說運營這塊兒的話,人員流動性大的嚇人,一倆年,所有的運營幾乎就換了一撥,然后新人重新開始。
他們的操作思路更多的就是,品牌先拿到手再說,不管是和品牌方哄著也好,騙著也好,首先先將品牌給拿到,獨家授權,授權能拿多久是多久。
之后上架賣貨,先試著找品牌方要些贈品,說是市場推廣費用,然后呢?用贈品做低價推一下。即賺到了錢,又拿到了銷量。
反正大多數品牌方對這塊兒也不明白,再有就是目前線下的那些經銷商還沒有比價線上的習慣,所以他們可以偷偷的破價,低價的好好搞一下。
如果低價沒有銷量,那就算了,繼續賣就是了。真的做不好也沒辦法,精力還是要放在那些能做出來量還有利潤的商品上。
其實他們的操作思路更多的就是,要一波贈品,搞一波,然后沒量,拜拜,換一個品牌繼續。
反正他們自己肯定是不會有什么虧損的,只有賺的,至于當初和品牌方對接人說的那些好聽的運營結果?
“這個品牌,我們很重視的,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活動,但是就是沒有量啊,轉化率也不高。哎,當時還單獨去阿里找了小二了,給了一些坑位,但是最后被罵了,就說我們了,轉化率這么低,拉低了他的活動坑位產出...”反正就是一些專業術語加訴苦。
做的好,那就是他們的功勞,做的不好就是品牌的問題。
所以如何了解這些電商公司運營實力究竟如何?
看他們運營操作的小品牌。大品牌的品牌性,以及客戶群體決定了他們的轉化率還有自然銷量天然的筆其他普通品牌要好的多,這是先天性優勢。所以大品牌多數的運營結果其實就是,做的好和非常好之間,這倆種結果。
而中小品牌就不一樣了,品牌性不行,轉化率一般,如何做的好,那就是考驗運營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