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激烈的,我就覺得還是溫和一點好...”
也是,《夜曲》弱化了節奏和律動,加入了恰到好處的旋律。這讓一些歌迷不是很習慣,但是他們習慣葉青主打曲不停整事;但也正是這首歌,讓原時空里大量從來不聽說唱的人開始對說唱產生興趣,并接受了這個在當時顯得有些“怪異”的風格。
如此強大的包容力...
還有這么棒的旋律,經典多少年之后,依舊如此有力。
...
臺上,一陣差不多二十秒的停頓來襲。
歌詞里的故事繼續。
“失去你,淚水混濁不清
失去你,我連笑容都有陰影...”
這首歌一段段的情緒再次累積,其實銳利的刀,有時候或許不如軟刀子傷人。
“用歌曲表達情緒”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創作者如何創作出讓更多人都覺得“情緒飽滿,且不膩”的作品,本來就是一門必然很難合格的課程。
憂傷,憂傷,憂傷,那聽眾多少有點膩。
可夜曲是漠然,恍惚,黯淡,回憶,然后在高潮處透出那么一點憂傷,接著又消失無蹤,但這時候再遲鈍的人也發現,憂傷的感情原來無處不在。
“這多牛啊...”旁邊有人悄聲感慨。
楊欣也不自覺接話:“是啊,側面描寫,有很多時候要比正面來的更有感覺...”
尤其是國內,大家喜歡含蓄。
而或許“火之高興”這種東西,還可以直接一點;但是“霜之憂傷”,就得繞著彎來,慢慢滲透...
“為你彈奏肖邦的夜曲
紀念我死去的愛情...”
而這時候,副歌開始第二遍重復。
楊欣特喜歡這種感覺,若即若離的,慢慢米散開來。
她并沒有找到一個情緒爆發的點,而是隨著音樂,流淌出來,細潤無聲。
“一群嗜血的螞蟻,被腐肉所吸引
我面無表情,看孤獨的風景...”
而到了最后,峰回路轉,又回到了最開始。
可不同于那時候的酥麻感,她更愿意覺得,這是在你以為他的懷念已經結束的時候,并沒有:因為,他已經開始了一輪新的循環。
“這編排,太難得了...”
“是啊,我要是偶然聽見,肯定忍不住要多循環幾次吧?”
“元素好多,好豐富但是它才不到四分鐘吧?好歌其實不需要七八分鐘,正常時常就已經給我們太多東西了...”
多少觀眾感嘆。
恰到好處,深情但不泛濫,節制反而更顯深度。
這種感覺,就已經是普通觀眾能理解的很高評價了。
“嗯,我也覺得是...”
楊欣也不是什么音樂圈的人士,眼看著這些東西被周圍竊竊私語的人說完了,她對這首歌卻沒有特別好的評價。
但是她又覺得說到這份上就必須得用點東西來稱贊。想的有些苦惱,然后忽然眉毛一挑,道:“我感覺,今年金曲獎評委有得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