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在英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接著又去奈特利專修軍醫課程。在那里完成學業時恰逢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爆發,我被派往阿富汗擔任助理軍醫。戰端一起,對許多人來說是獲得榮譽和升遷的機會,然而在我卻只是不幸和災難……”
在《神探夏洛克》的開篇,陳平安仍然選擇以華生開始講起。但華生的個人經歷和背景卻做出了調整。
原著是華生1878年在英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可以想見那個時代何其久遠。
而原書中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恐怕和現在的定義也存在很大差異。因為目前普遍將“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定義為從2001年開始的反恐之戰。
所以陳平安也以此巧妙將時代背景移植到了較為接近的現代。
這樣一來故事就更容易和讀者接軌了。
也有益于后續的電影改編。
辛然抱著“不妨讀一讀”的態度開始了她的神探夏洛克之旅。當她注意到烏賊采用第一人稱時候,萬分驚訝。
“用第一人稱寫偵探推理小說?”她很自然認為文中的“我”就是所謂的神探夏洛克。
醫學博士,軍醫背景,戰場受傷……
多老套的開局啊。
因為受傷所以不能作為軍醫繼續留在前線了吧,所以就干起了偵探的行當?
嗯,更加合理的猜想應該從法醫入手。
所以我們的主角就是一位法醫咯?通過法醫的身份接觸到兇殺案,然后從法醫的角度去偵探推理?
她記得王東野的代表作《驚悚面具》就是從法醫視角展開的。
在那之后出現了不少跟風之作。
現在烏賊還這么寫?果然……她已經漸漸從有點興趣,變得無所謂了。
隨便你怎么寫吧。
辛然雖然對小說甚為挑剔,但現在王東野的《不在場證明》沒有讓她十分滿足,于是也只能忍著性子往下看。
很快她就發現自己錯了。
華生于斯坦福相遇,她第一次從斯坦福口中得知“我”名叫華生。
夏洛克.華生嗎?
她正這么想著斯坦福為她解開了謎底。
斯坦福:“那你現在準備怎么辦?”
華生:“找個地方住。屋子要舒適,價錢要不貴。”
斯坦福:“你今天是第二個人跟我說起這話。”
華生:“哦,那第一個人是誰?”
斯坦福:“他在一家醫院做試驗工作,今早他還在說好不容易找到稱心如意的房子,可嫌一個人住貴了點,跟人合租有找不到人……說起夏洛克.福爾摩斯這個人,你恐怕不一定有興趣跟他差囊就相處。”
看到這辛然頓時感覺前面自己看了個寂寞。
這個華生不是偵探!
而主角在……嗯,上千字之后才僅僅被提及了一個名字!
夏洛克.福爾摩斯。
所以全書以華生的視角展開?華生的回憶錄?辛然感到些許意外。
她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人選擇以這樣的視角寫偵探小說的。
以華生作為視角,那么華生的心理活動將得到豐富的呈現,但福爾摩斯就可能不會出現心理描寫了。
因為這是第一人稱作為第三方視角寫作的局限。
如果烏賊選擇以夏洛克作為第一視角,那么他偵破案件的思路、想法就能很好的呈現出來。
可烏賊為什么偏偏選擇以華生作為視角人物?
是視角人物的選擇失誤嗎?
還是出于其他考慮?
如果夏洛克不能進行心理描寫的話,這本書要寫得精彩,就必須要求作者擁有極高的寫作技術。
因為心理描寫涉及到代入感的問題。
沒有了心理描寫,僅僅以人物的行動去表達和展現人物,代入感將非常欠缺。
烏賊也太大膽了!
不知道為什么辛然突然好奇起來,好奇接下來烏賊會怎么去處理這樣的視角人物選擇。
甚至內心中,有意無意已經給這本書判了死刑。
“果然網文作家和出版作家還是存在莫大的差距啊。”辛然在心中如是想道。
烏賊的成就她是認可的。
但這次這本偵探推理小說,視角人物的選擇很明顯存在極大的問題。
繼續往下讀。
斯坦福帶華生與夏洛克見面,夏洛克一眼看穿華生的經歷。
“他是怎么做到的?”辛然在心中問道,興趣頓時濃郁了幾分。
夏洛克的外貌、語言描寫,已經充分凸顯出夏洛克是個不簡單的偵探。
人物塑造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