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森到一路胡思亂想間到達了山巔的青銅鼎下面。
當周森站在青銅鼎下面的時候,不禁一愣,他以為這青銅鼎至少會有數十米高,因為,他遠遠看到這鼎的時候,感覺這鼎格外的雄偉高大,但站在青銅鼎面前的時候才發現,這鼎的高度最多也就三米。
數十米你和三米的高度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難道自己的眼睛會出現這么大的誤差?
周森相信,如果一座三米高的銅鼎放在山頂上,遠在數里之外根本就看不到,但實際情況就是,當時他一眼就看到了這鼎,也正因為這鼎實在是太過于高大雄偉,這才吸引他過來。
周森仔細看鼎。
讓周森感到驚訝的是,這青銅鼎雖然日曬雨淋,但居然沒有絲毫銹蝕的跡象,只是有些發黑,連銅銹都沒有,上面的紋路清清楚楚。
紋路!
周森開始繞著青銅鼎仔細觀察,他發現,銅鼎上有類似于地圖的紋路。
地圖!
周森心神一動。難道是古地球的九鼎之一?
九鼎,是古地球華夏帝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力象征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雖然在最早記錄九鼎的《左傳》中沒有找到關于大禹熔青銅的記載,但是有提到說:在鼎上刻畫有九州圖,其實就是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邁的氣魄也成就了“九鼎“成為夏朝的鎮國之寶。綜合兩個故事我們都會發現,無論是熔銅還是刻九州,最后的鼎指的都是一座鼎。但是九鼎到底是一鼎還是九尊鼎還有待考證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
難道真的是九鼎之一?
周森輕輕的撫摸著青銅鼎,他是煉器師,對金屬有著一種別人無法理解的親近感,當他的手掌接觸到青銅鼎的時候,立刻感覺到了一股金戈鐵馬的豪邁之氣,仿佛千軍萬馬一般。
唐刀。
周森當初接觸到唐刀的時候有這種感覺,不過,和這青銅鼎相比,唐刀的那殺伐之氣不值一提,因為,這青銅鼎散發出的氣息排山倒海生生不息,令人內心生畏。
對于古地球九鼎的歷史記錄,周森知之甚少。
據說,秦滅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并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不管九鼎是一個還是九個,總之,秦統一天下之后,九鼎便不知下落。
先不管了。
周森懶得浪費時間,畢竟,這顆星球還有太多太多的好東西,先把這青銅鼎納入空間戒指中再說。
青銅鼎憑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