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0年,宋哲宗病重將逝,哲宗無子嗣,按律兄終弟及,然究竟擁護誰繼位,上下議論紛紛,有現實點朝自己利益出發的,有滿心忠誠為大宋未來憂思的,向太后顯然偏向前者。
病榻前——
“母妃想你弟弟趙似繼位,可母妃怕,怕向太后。不是怕她對母妃不利,而是怕惹怒她,殷和有危險。她是個蛇蝎婦人,這些年恨你繼位,恨母妃母憑子貴擋了她的路,母妃自知斗不過她,如今只想保護小似。皇位……由她去,好嗎?”朱太妃緊握皇帝冰冷的手,悲痛萬分,淚珠顆顆落下。
“好啊,”身后一聲音應了她,朱太妃驚慌轉頭,向太后外表平靜,嘴角勾起絲令人戰栗的笑意:“只要你肯老老實實答應將皇位傳給端王,我絕不會為難你們母子二人。”
“你要傳位給端王?”朱太妃一臉絕望:“果然……陳美人在世時權力遠不及你,對你造不成任何威脅,與你也無任何瓜葛,她已安靜死去,端王繼位對你最無關痛癢,扶持他,他定會感激報答你,甚至待你如生母。你為了自己,扶持一個最不適合皇位人,視國家前途為兒戲!罷了……罷了……”她嘆口氣,淚已風干在臉頰:“你的決定,我絕不會再干涉。”
病榻上的皇帝已無法言語,輕輕搖著頭,朱太妃猛回頭時,皇帝已沒了氣息,朱太妃沒看到皇帝搖頭反對的樣子,但一種不好的預感令她撲上前去,果然,皇帝已仙逝……
她抱著皇帝痛哭哀嚎,向太后卻冷冰冰扔下一句話:“記著你所答應的。”說罷,甩過一臉不屑走出宣室殿。
放過你們母子二人?我是答應了你,可他日端王繼位,一切可是由他說了算,后宮本不應干政,倘若一日端王不肯手下留情,可怪不得本宮。路上想到這里,向太后在心底一陣狂笑。
那日——
“還望太后三思啊!端王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微臣以為,大寧郡王最有資格繼承皇位……”
“可大寧郡王患有眼疾,如何理朝?”
“太后,”最終章宰相站出躬身行禮:“恕臣冒死進諫,老臣以為蔡王趙似繼位大妥,治理國家并非兒戲,還望太后權衡輕重,早做決斷。”
“章相公,”不料年輕的向太后一臉鎮定眼里卻多了分狠勁,嘴角卻始終保持一絲令人琢磨不透的笑意:“在場皆是聰明人,大局已定,誰繼承皇位各自心里清楚,既難插手,何不明智放手,天下是誰的天下,對你等臣子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記住端王繼位的好處。”
退朝后,宮外路上幾位臣子唉聲嘆氣,幾位臣子則事不關己,其中一臣子叫住宰相,路上小聲商量著:“現在放棄是否還太早,明早您與下官再擬一份奏章,聯合上書如何?”卻不料章宰相搖了搖頭:“事情已成定局,你我勢力微薄難敵太后與眾口,怕挽回希望甚小,如有個萬一,觸怒太后,本官怕經不起這風波,莫小看那婦人,最終誰是當今皇帝,還是太后一人說了算。”
“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最終,向太后一言,勝過朝中口舌無數,眾臣深知向太后心意已決,再勸諫也是自討無趣,局勢已定,實難挽回,于是紛紛行禮贊太后英明。
按理說皇位理應傳給簡王趙似,誰也不曾想卻鬧成如今這局面,除了徒勞無用的嘆惋,更不知所措。
沈離訣可是嫁給趙似,如今未繼承皇位,當個王爺也就罷了,可偏偏卻撞向太后槍口,這日后令人難不擔憂,王爺若出個意外,沈家也輸不起!沈茗不論考慮女兒還是沈家,都愁眉難展,憂心忡忡。
宰相章惇與沈茗向來交好,見沈茗,不禁嘆道:“太上皇仙逝時剛繼位的陛下才三歲,生母品級只是美人,太上皇如何看出當今陛下有福相?”
沈茗搖著頭,除了愁還是愁:“罷了罷了,眼下新皇已登基,只能自求多福,盡力保住簡王了,新皇是個重親情的人,我們沈家沒做過虧心事,相信新皇不會為難無心爭皇位的簡王,更不會虧待我們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