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愔看出了三個人的心中所想。
“那么,接下來,因為你們的轉型,我會放開琉璃、水泥以及自行車廠這三種,下放給你們來生產,至于利潤我也會擬好!”
原來三人過來的時候,感覺到困難重重。
可是當李愔這么一說的時候,大家卻是不同的心情了。
因為接下來可以做的事多了,可以賺的錢更多了。
往后,就算不借用世家之力,也能賺大錢了。
如此好事,誰都想要啊。
盧春這時說道:“如果這樣的話,那太好了!”
鄭不凡亦是說:“這么一來,我確實可以同其他的做一個好交代。”
崔仁師說:“就同你們說了,子立先生肯定會想著我們的。”
這三人變化可是真的快啊。
不說他們來找,就說他們不來,李愔也想好了辦法。
一些產業如果在自己手中太久的話,一般不會有什么大的建樹了。
而關于民生的東西,像是建筑相關,如琉璃、水泥、鋼筋之類的東西,他會放開讓大家一起做。
還有,沼氣燈等一些東西也要放開。
他更多的是精簡,以最少的人賺最多的錢。
這些需要太多勞力的產業,在后期會被他放開。
更多的時間,他要研究一些科技類的東西。
否則,機構太過于臃腫,對于他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趁著這個機會,他將話挑明了。
解釋了自己的問題,也讓大家開心。
如此一來,兩全齊美。
“好了,廢話我也不多說你們就回去等待好消息吧!”
“是,子立先生!”
于是一行三人便開心的離開了。
至于此時,朱山進來了。
“子立先生,我在城南處找到了一處空曠的地方,大概有一百畝大小,和朝廷官員有過溝通,如果您要的話,可以直接拿下。”
“是嗎?那我得去看看。具體看看才知道!”
“明白,那何時出發?”
“現在吧!”
“是!”
這時紀如雪問:“子立先生,接下來真的要搞養殖?”
李愔回應道:“沒有錯,接下來盛唐集團要擴充產業,以養殖業為輔!”
李愔正在將大唐一步步的往著未來的方向拉。
他要改變這些人的飲食習慣。
讓吃的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同時大量的養殖,可以拉低價格。
其實,他搞養殖還有一個小心思。
據他所知,來年會有一波蝗災要來。
而自己又著力于雜交小麥水稻等物。
如果受到蝗災的話,那自己的努力將白費了。
他看過了一篇報道。
未來,某年,河北草原發生蝗災時,蝗蟲就是被一群牧雞消滅掉的。而這群牧雞只訓練了90天就上戰場了,它們變身為“流動治蝗雞”,5天時間內就解決了近千畝里的蝗災。等蝗蟲吃完,雞也剛好養肥了,真是一舉兩得。
這就是生態滅蝗蟲的方法。
但這些事,與古人說起,他們哪里懂得。
“這樣嗎?那我也一起去吧!”
紀如雪主動要求道。
“也好,我們走吧!”
李愔不知道,此去,便有大量的危機在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