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明的戶籍制度是繼承的元朝的“諸色戶計”,是以職業分類的,朝廷將全國百姓分為官籍、民籍、軍籍、匠籍、鹽籍等,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農民的子弟世代務農,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
當初百里奇聽說許白做了錦衣衛,第一反應并不是高興,而是擔憂將來許白和百里蘇蘇的孩子也成了軍戶,也是這個原因,做了軍戶,如果不能轉籍的話,那么,很可能徐家世世代代就是軍戶了。
而軍戶的家中的子弟,除了當兵,是不允許有任何別的職業的。不得交易經商,不得科舉,這樣的規定當初是大明朝廷為了保證軍隊的戰斗力做出來的決定,但是這也讓軍戶出身的人和其他戶籍的人比起來,出路真不算寬廣。
軍戶承擔的差役負擔沉重,社會地位也相對低下,所以,軍戶子弟一般以脫離軍籍為幸。不過,要脫離軍籍,哪里是什么簡單的事情,像許白這樣的人,別說萬里無一,就是整個大明,又能數出幾個來?
全國的軍戶,均由五軍都督府直接管轄,而不受地方行政長官的約束。所有軍戶皆為世襲。每個軍戶的在衛軍士,其主要任務是在固定的衛所充當額軍,被稱為正丁。正丁子弟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該軍尸的次丁、余丁依次遞補。若本戶絕嗣,則要由同族人遞補。
也就是說,每個軍戶家庭,必須有一個子弟當兵,如非必要,也只能有一個子弟當兵,但是,現在每一個軍戶家里,三五個孩子的都是正常,那么除了這個當兵的子弟能拿會軍餉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其他的子弟可是沒有什么賺錢的職業給他們去干的。
這些人,就是軍余。
許白要擴充南鎮撫司的實力,眼睛就是盯上了這些人,尤其是京城里這些軍余,他們幾乎是處于整個社會的最底層,比普通的百姓還不如,朝廷的戶籍制度讓他們除了整日游手好閑以外,再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游手好閑并不能養家糊口,也并不能讓他們娶妻生子,什么國家大義、朝廷安危在這些人眼里,遠遠沒有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溫飽更來的實惠。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家老小都餓著肚子,就不要說什么其他的了。
許白要給這些人一個出路,而他非常確定,一旦進了南鎮撫司,有著固定的軍餉,這些人要比任何地方招攬來的人更好用。
五軍都督府那邊,許白讓趙虎臣去跑,不過是招攬京城軍余充實錦衣衛編制的事情,文書上走一下,經手人吃幾頓酒的事情,歷來為將者,都只有吃空餉的,像這種主動招攬軍余的估計也是罕見。
果不其然,趙虎臣都沒有找自己的關系,只是按照規矩到五軍都督府跑了幾趟,文書就拿到手了。
而接下來,許白只是簡單的在南鎮撫司門前貼了一個簡單的告示,再通過南鎮撫司內原本就是京城軍戶的那些錦衣衛屬下口口相傳,很快就將消息散播了出去了。
第一天來的,幾乎都是南衙這次殉職的錦衣衛家里的兄弟,這些人許白是免于考核的,只要身體健全,年齡適當,南鎮撫司這邊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