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個話題也就自然而然的應運而生了。
那就是……國產電影什么時候能夠進入二十億票房時代?
國內第一部破二十億票房的電影會是什么?
會是哪位導演的作品?
會有那些演員來出演?
這極大的刺激了電影市場。
絕大部分人認為,第一個單片破二十億的電影必將是由陸陽創造。
這和上一次類似的話題結果,截然不同。
因為上一次這樣的話題是,第一個單片破十億的電影是誰拍出來的。
當時的結果可以說是五彩繽紛。
蔣導、辛彩潔、馮導、國師、凱導、騰導等人都榜上有名。
其中,蔣導是呼聲最高的。
而那時,馮導也還是國內第一大導。
那時候最接近這個記錄的是蔣導的《讓導彈飛》,其次是辛彩潔的《拼圖》和馮導的《地震》。
但很快,《血衣門》的橫空出世差點破十億。
這也讓王克森導演一度成為竊取里程碑的小偷。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即便《血衣門》第一個破十億,功臣也絕對不是王克森。
可很快,這個話題就有了答案。
陸陽一部《那年,高三》,初登大熒幕,直接拿下八億票房。
第二部《是他,不是他》,更是狂卷十二億,成為了國內第一部破十億的電影。
就在誰第一個破十五億的話題還沒有熱起來的時候,陸陽根本不給人反應時間,一部《天堂街五號》堪稱大成,十八億票房,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甚至鎮壓了好萊塢的超級大片合金俠。
現在,陸陽的第四部電影《聊齋》國內上映,最終斬獲十五億票房,把個人導演電影平均成績拉升到了十三億。
而且這還只是國內的數據統計。
沒有加上他之前電影在亞洲市場、好萊塢和全球市場的成績。
加上之后,會更恐怖。
但即便如此,陸陽的平均票房也已經是國內之最了。
不要說平均,說平均太欺負人,畢竟有的導演已經拍了三四百部電影了。
就算是看總票房,陸陽竟然也是國內第一人。
這就恐怖了。
甚至,還有一個更恐怖的數據。
那就是陸陽和國內其他導演之間,出現了明顯的斷層。
目前國內票房破十億的電影,全都是陸陽導出來的。
在他個人已經開始沖擊二十億這個目標的時候。
國內其他導演竟然還沒有人完成對十億票房的突破。
什么叫做獨一檔?
這就是獨一檔。
不要說十億了。
就連八億,都成為了國內大部分名導無法逾越的一個門檻。
但凡是能夠突破這個數字的,都被國內電影圈給予厚望。
而目前為止,這樣的人也只有三個。
那就是蔣文、辛彩潔和滬圈的騰導。
其余人的水準,基本都還停留在六億以下。
這是非常鮮明的層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