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只比曾國藩小1歲,如今非但活蹦亂跳,而且人逢喜事精神爽,翻山過嶺,涉水泅渡,一點都不像快六十的人,和小伙子沒區別。
曾國藩就不行了。
本來身體就不好,加上一年前的天津教案的打擊,如今已行將就木了。
不過作為直隸總督,他手中那支兩萬人的部隊,依然是左右朝廷政局的關鍵性力量。
曾奕勾連是大勢所趨。
這一次英國人帶著大禮前來,更是他們洋務派逆轉頹勢,將清流派踩在腳底的大好機會。
其實之前大清已經派了使者前往歐洲各國賠禮道歉。
清流領袖李鴻藻帶著滿滿三個馬車的四書五經,打算走陸路去歐羅巴教化洋人。
那時候,就連奕都勸他走海路。
但李鴻藻十分固執,說:“海道為暴明所據,余寧死不行明道,再者,俄羅斯既能自歐羅巴來我大清,老夫自然也能自陸路去歐羅巴。
老夫遍覽記錄,發現早在康熙二十八年,我大清國便遣使前往俄國都城。
諸君勿勸,老夫便走陸路,將圣人的微言大義,本本經書送歐羅巴去也!”
結果嘛……
正好趕上明楚對俄第二次攻勢,兵荒馬亂的,別說北京城里沒人知道李鴻藻去了哪兒,就連朱富貴也不知道。
畢竟蒙古甘肅西域那么大,走丟一個老頭誰搞得清。
于是乎,大清遣歐使不知所蹤,大英遣清特使倒是先來了。
丘吉爾父子,以及隨從、通譯共二十余人大步走進太和殿。
如今滿清也沒有乾隆那會兒強要馬嘎爾尼下跪的精神氣了。
別說三跪九叩了,老丘吉爾甚至連英式一膝一跪的樣子貨都懶得裝,直接一手放在腰前,一手放在腰后,朝龍椅上的同治微微鞠了個躬,就算行禮了。
至于彎腰的幅度么……
大概只有森下每天早上對朱富貴的照片行禮角度的3/180吧。
不過也沒有人提出異議。
這個洋鬼子公爵居然肯彎腰,已經出乎包括奕和杏貞在內所有人的預期了。
比起當年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時候的洋人特使,這位丘吉爾公爵實在是一個尊重我大清國格的體面人。
李蓮英和王公公兩人上前,分別接過中英雙語書寫而成的【大英帝國致大清帝國國書】,以及【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兼印度女皇致大清國皇太后的私人信件】。
其中【大英帝國致大清帝國國書】由李蓮英當場朗讀出來,以便在場重臣進行討論。
當然,國書的基調其實雙方早就通了氣,不然也不會這么做。
但國書的具體內容還是大大超出了眾人的預估。
杏貞心情復雜,甚至有些憂慮,奕則高興地差點跳了起來。
【大英帝國認為,大清國是遠東最開化文明之國度,英清兩國意識形態接近,民族風俗相通。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兩國曾經發生了一些誤會,但這并不能改變兩國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現大英帝國愿邀請大清國加入《國際秩序框架穩定協約》。】
【若大清國成為協約國,則大英帝國愿提供62個工業項目,幫助大清國成為東北亞地區穩定的主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