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開啟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其實遠比人們想象的要緊密。
華盛頓,原本的白宮,如今的新十三州總督府中一片愁云慘淡。
自從兩年前與英國簽訂《美利堅重歸大英帝國條約》之后,美利堅合眾國就變成了與加拿大自治領平級的新十三州自治領轄地。
名義上的元首不再是總統,而是英國女王了。
當然,這種合并比起后世各加盟國加盟蘇聯,要松散很多。
倫敦方面既沒有委派黨支部,也沒有空降支部書記。
總督府基本上延續了原米粒堅政府的原班人馬。
比如說,亞拉伯罕·缺少前額葉卻依然堅強·林肯,變成了新十三州總督府的第一任總督,接受英國女王的任命和統屬。
而且因為率部回歸的功勞,林肯還被維多利亞封為羅德島伯爵,世襲罔替。
隨之,英國將為新十三州提供全面的軍事保護。
時任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公開向全世界宣布,任何針對北美十三州的軍事進攻,將被視為對大英帝國發起戰爭。
大英帝國將窮盡一切力量,流干最后一個印度人的血,從帕米爾山結到祖魯非洲,從哈得孫灣到奧克蘭群島,大英帝國將發動無休無止的報復和戰斗,直至消滅敵人。
這句話可以說是相當的硬氣。
給惶惶不可終日的美(林)政府注入了信心。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本杰明宣言的隱含對象是誰。
能威脅到新十三州自治領的國家也僅有大明而已了。
面對英國人的大放闕詞,大明方面再次重申,殷洲,乃是殷人的殷洲,殷人是華夏的一份子,如今已經融入了大明。
即,大明及大明的朋友們,擁有南北殷洲無可置疑的主權。
事關工農業潛力巨大的五大湖區及北美東海岸,這與西非幾個小國完全不同,這一次英國人沒有采用綏靖政策。
而是彰顯了意志。
德武八年十二月初,大英帝國皇家海軍于加拿大圣安東尼海軍基地以西200公里處集結了超過1/4的實力,即主力艦100余艘,輔助艦300余艘,總噸位超100萬噸的龐大戰力。
并展開代號“獵龍戰役”的聯合軍事演習。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起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
不僅僅起到恫嚇大明的作用,而且實戰模擬了對付大明神洲號戰列艦的實戰方案。
只不過,英國人是永遠猜測不到神州號的鋼板到低有多厚,性能到底有多好,只能按照自己膚淺的理解進行模擬。
而且,英國人更不知道,神洲號的姊妹艦,殷洲號即將入列服役。
殷洲即美洲。
美洲這個詞其實也不錯,不過最終朱富貴還是敲定了殷洲。
夏殷周本為華夏基石,用之無妨。
只不過,神洲、殷洲,大明下一條超級戰艦應該叫什么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世界輿圖留給大明水師的名字不多了。
·
說實話,雖然兩條超級戰列艦在手,但英國人展示的底蘊多少還是給大明造成了壓力。
他們的船是小了點,裝甲薄弱了點,但數量實在是有點駭人。
其實英國也被大明在太平洋上展現出的海軍實力嚇到了,所以這些年也一直在加快造艦。
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英國人的相對實力還要夸張。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提出的口號叫做“六強標準”。
即英國皇家海軍軍艦總噸位應當超過排名之后六國的總和。
到了,1885年,美國、德國等工業國崛起,造船噸位不斷擴大,英國不得不把“六強標準”改為“兩強標準”。
即英國皇家海軍的總噸位必須超過法德之和。
而如今,英國人提前15年就快進到了“兩強標準”,即英國皇家海軍的總噸位必須超過明德之和。
總之,英國人在大西洋上展現的強大軍力,給北美的盎薩人打了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