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等人翹首以盼的勤王之師,與其說是英軍,不如說是印軍,三萬人中,印度偽軍的數量超過2/3。
很顯然,這些飽受奴役印度裔士兵并沒有對大清百姓產生什么同理心,軍紀相當之差。
讓這些家伙進了北京城,將是一場莫大的災難。
所以神州戰區戚文長中將根據圣上講話精神,下達的最終的軍令是,務必要將敵人的戰斗意志在入城之前全部摧毀!
如何摧毀他們意志力,楊飛虎其實不太清楚,但他知道,如何摧毀他們的肉體!
“虎哥,如果不小心炸到北京城,我們回去會上軍事法庭嗎?”
“不會,但最好不要,那是萬歲爺四叔爺家的祖宅。”
“好了,集中精神,全體都有——開始投彈!”
隨著電波中楊飛虎的一聲令下,七架梟龍組成編隊,朝著英軍行軍的隊伍沖而去。
·
作為一名遠東殖民地軍官,威爾遜覺得自己最近這兩年的經歷實在太魔幻了。
在華北駐軍后所見到的一切,無不顯示著,這個曾經讓歐洲充滿種種幻想的瓷與茶之國已經完全腐朽了。
這里的農民木訥而謹小慎微。
官員們說著讓人不明所以的話,但總得來說,只要稍稍發出威脅便立刻會表達屈服。
威爾遜不禁想到了80年前訪華的馬戛爾尼。
當時大英帝國趁著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派出了規模空前的700余人訪問團,準備一探這個神秘帝國的虛實。
想必馬戛爾尼爵士也和自己一樣,被清帝國的外強中干而震驚了吧?
沒錯,威爾遜被清政府超乎想象的無能和拉胯震驚了。
老實講,當年僧格林沁手下的蒙古騎兵還是給英國人留下了不少不切實際的幻想的。
倘若僅僅是因為武器裝備和戰術上的落后而失敗,士氣和勇武能達到八里橋自殺式沖鋒的標準,那么清國軍隊的上限還是可以期待的。
這也正是為什么大英帝國首相丘吉爾會與清國攝政王奕簽訂《英清友好協約》,并投入資源,幫助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在唐山、大同、張家口等地建立工廠的原因之一。
當時倫敦上下都認為,這些英鎊花的很值。
就算被大英的公務員和清國的官員們貪污一些,但剩下的每一個英鎊都將成為打向明國暴徒的子彈。
然而,身處一線的威爾遜如今非常肯定,大英帝國的援助經費全部丟進水里去了。
他很懷疑,那些連基礎肉搏都無法完成的八旗兵,究竟有沒有向明國人的坦克發動柏柏爾沖鋒的勇氣。
而在最近,威爾遜才終于了解到一件事情,原來當年在八里橋展示過韃靼人最后的勇武的軍隊,他們的繼承者如今已成為半獨立狀態,甚至他們的領導人還曾經公開附和過明國的暴君,譴責大英帝國對于印第安人的屠殺。
原話是這樣的:
“老索中肯。老索作為一個蒙古人,當老索都認為英國人殘暴的屠殺反人類時,那么他們就真的很反人類了。”
被蒙古人diss屠殺,雖然傷害不大,但侮辱性很強。
威爾遜幾次要求清國攝政王處理那個蒙古王爺,但都沒有什么進展。
現在好了,等自己率領部隊進入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控制清國政府,把那個蒙古人問罪。
如有必要,自己也可以對其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以絕后患。
韃靼人靠不住,還得由我來當這個五星博格達汗!
看著古老而腐朽的北京城,威爾遜腦海中已經計劃好了一攬子的改造大清國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