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軍沿著澳洲東海岸進行清除行動,根本不擔心殖民者逃往廣袤的澳洲內陸。
他們只要敢翻過大分水嶺,基本就等同于自殺了。
就算是人均貝爺,毫無準備進了那種鬼地方,也只能白給。
當然,大分水嶺以東的面積依然是廣袤的,大明的清掃當然不會太過干凈。
如今在澳洲的白人殖民者有好幾十萬。
就算是幾十萬頭豬,大明都抓不完。
超過一半的白人從海軍的炮擊和登陸作戰中逃跑了。
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源和糧食產區被占領,不得不化整為零,以游牧部落和馬幫的形式生存下來,利用澳洲廣闊的土地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大明海軍打游擊。
不過他們最終的命運是注定了的。
因為一向寬厚仁慈的朱富貴陛下,居然罕見的下達了密令:“澳洲地方,本為糞坑,糞坑不徹底清掃,是不能住人的。”
尤其是,宮中還傳出消息,說是萬歲爺曾經在吃牛排的時候含含糊糊地說起過,澳洲島上姓莫里森的人,必須丟進科莫多島喂王八。
以陳強手中的兵力自然完成不了這樣的任務。
但很快,莫白帶著50艘大型運輸船,以及數萬來自砂勞越的移民。
“反活捉此姓氏者,賞志村種豬2頭,春發良種五十斤,富貴拖拉機一輛!”
一筆寫不出兩個莫,莫白也很生氣,就你也配姓莫?
面對土澳宣慰司臨時政府的賞格,砂勞越的移民開著大篷車,背著明呲花,一如當年西進的美國殖民者,風餐露宿,一邊尋找合適的定居點,一邊尋找白奴和賞金頭皮。
站在他們身后的,是3000大明皇家騎兵部隊。
這些可都是正規部隊。
雖然人數不多,但絕無任何一個白人部落能夠正面撼動。
狂野西部那一幕,在這里重現了。
以至于在幾年后,土澳牛仔和土澳電影,成為了大明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印記。
只不過,在那些電影中,高大正義,風流倜儻的牛仔,說的不是粗獷的西部英語,而是福建腔。
狂風、沙暴、左輪手槍、牛仔褲、紅領巾、大后門香煙……
福建猛男騎在三河馬上,痛擊白種野人的襲擊,保護自己心愛的女郎,和新開辟的家園。
這些經典形象,將成為一代大明年輕人的記憶,和爆米花一道,陪伴一個又一個周末。
唯一讓此后幾任土澳宣撫使郁悶的是,這些個姓莫里斯的白種野人怎么總是捉不完?
婆羅洲宣撫司都要來抗議了,說是他們科莫多島和林卡島上的科莫多大蜥蜴都吃得體重超標了。
無奈之下,后來只能改喂土澳北部和婆羅洲南部的灣鱷。
畢竟科莫多龍的名聲雖然響亮,但其實一頭也就兩百來斤,胃口有限,種群數量還少。
哪里比得上數量妥妥上百萬的灣鱷。
這種體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一噸以上的龐然大物,整個南洋、土澳地區居然有多達一百萬,實在是恐怖如斯。
地球上恐怕沒有哪種體重50千克以上的獵食動物可以達到這個數量了,人類除外。
面對福建牛仔們不斷抓來的莫里斯,灣鱷們如果有智慧的話,只能感慨一句:“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合十合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