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貴今日講話,不用大喇叭,全靠這些肺活量驚人的壯漢聲若洪鐘,人力傳聲。
他們要將天子的玉音,傳到黃浦江兩岸每一個降落。
此時,黃浦江江面上已經是萬舸爭流的景象,往日廣闊的水道也顯得擁堵起來。
這些船只,一部分來自福建船政廠生產的500噸級小火輪,一部分是李鴻章花錢從大明租用的運輸船。
這些船上全都懸掛著兩面旗幟。
高高在上,且旗幟較大的,是大明日月旗。
而在下方稍微小一些的,則是一面金色的鷓鴣旗。
這是李鴻章在聽黃梅曲時,有感而發,定下了南唐公國旗。
李商隱寫過:“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
秦觀說:“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鷓鴣,是古代士人鐘愛的文鳥。
遠行的游子,客居他鄉,思念故里,他們把濃濃的長長的情思寄托給了林中飛翔的這只小鳥——鷓鴣。
在衰柳長堤下,斷腸人聽到了斷腸聲。
而李鴻章在即將離開生活了五十載的華夏故土之際,骨子里的文青血脈也迸發了一把。
于是,注定扎根他鄉的南唐公國,它國旗是鷓鴣,他的國鳥也不是印度美麗的藍孔雀,而也是江南樸素的小鳥,鷓鴣。
這種與印度次大陸毫無關系的小鳥,將深深影響著那個地方。
·
站在碼頭上,左宗棠看著南唐鷓鴣旗,心里居然難得的有點羨慕。
楚軍直到現在,用的還是傳統樣式旗幟。
就是一面素白的旗,上面寫個楚字,便作為國旗和軍旗了。
若是左宗棠的親兵,則會寫上左字。
白、劉二人也是如此。
實際上,在大明,也依然保留這樣的傳統旗幟,在軍中廣泛使用。
這是漢字比起字母文字的天然優勢。
漢字如畫,有著天然的美感。
七世紀大食國崛起的時候,用的也是黑底的字母旗幟,說實話,不說有點丑吧,那也是有點丑。
只是,漢字再美,單一個字做的旗幟,終歸顯得有些寡淡,相反,歐羅巴和日本某些花里胡哨的國旗、家徽,又太過艷俗了一些。
不過還是那句話,大明絕非一個故步自封,唯傳統是舉的國家。
用圖案代表國家的做法,確實對于凝聚一個國民的集體印象很有用,所以大明也是采納的。
簡簡單單的日月旗,讓大明的兒女們感到驕傲。
如今,看到李鴻章用鷓鴣代表南唐,左宗棠心思也活絡了起來。
他也想整一個!
四象中,西方主殺伐,形象為白虎。
而在楚軍目前盤踞的里海地區,也正是大型猛虎——里海虎的分布區域。
所以左宗棠想到的第一種方案,便是西方白虎旗。
只可惜,白虎旗幟是大明皇家陸軍的軍旗,已經被捷足先登了。
難道真的要用滾滾嗎?
左宗棠想到了當年進軍秦嶺時,子午谷奇襲戰中咬傷了大明教官的食鐵獸。
這種被明國上邦稱為“滾滾”的兇獸,卻出人意料的有人氣。
左宗棠完全不理解這種生物為什么會有人喜歡。
那可是蚩尤的坐騎!
既然主殺伐的白虎用不了,那么用戰神蚩尤的坐騎作為西楚的國旗和象征,想來也絕對能夠震懾胡人宵小了。
于是,左宗棠默默決定下來了未來在中亞令人膽寒,可止小兒夜啼的猛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