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為這種船輕巧靈便,制造效率很高,技術含量低,最經常的是集群使用。
這支船隊是2艘關船帶隊,剩下的都是小早船。
第二天一早,明軍的十余艘福船在朝鮮板屋船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離開了巨濟島的朝鮮水師基地。
由于朝鮮全境大部分領土都已經解放,海上倭軍也一直沒有控制制海權,所以航行非常順利,沒有遇到任何的倭軍船只。
航行半日之后,兩軍聯合艦隊來到了一個關隘峽口之處。
這是一個風口,波大浪急。
不過明朝水師和朝鮮水師都是一些飽經霜雪的老把式了,所以雖然稍微有些難度,但還是盡在掌控之中。
兩支船隊也趁著這個機會,鍛煉了協同作戰的能力。
這也是陳璘非要來見李舜臣,以及提出來要跟著朝鮮水師一起出來打秋風的根本原因。
未來,兩國水師一定會有大規模的聯合作戰。
如果磨合不夠,雙方無法有效的協調和溝通,那就要通過一些小規模的實戰提早發現,總結經驗教訓,盡快解決。
否則真的大戰來臨的那一天,臨時抱佛腳可是來不及的。
兩國船隊不停交換使用著旗語和大喊等方式溝通著,有誤解,但大部分情況下都跟老夫老妻一樣,有著天然的默契。
二十多艘艦船在關隘的背面埋伏著,等待了大概半天之后。
“將軍,前方發現倭軍的船隊!”
明軍這邊,已經有瞭望手遠遠的看到了迎風而來的倭軍船隊。
又過了片刻,瞭望手仔細確認了一番,印證了之前的情報也是毫無問題,確實是兩大帶一堆小的構成。
兩國船隊都調整船只的方位,保證是側舷正對著我軍船只過來的方向。
只等他們越過隘口的時候,來一個突然襲擊。
又過了一個時辰之后,倭軍的船隊已經緩緩的駛來。
由于是一直簡單的運輸隊,所以也沒有分什么前后軍的擺陣,就單純的大船為中心,小船為策應這么隨意的航行著。
明軍和朝鮮水師的士兵們靜靜等著。
之后,倭軍船隊穿過了關隘,他們很快就發現了躲藏在背后的明軍和朝鮮水師的船只。
但是為時已晚。
因為關口太小,風力又急,倭軍的船只根本沒法掉頭調整方向。
只能試著用最快的速度加速沖刺,試著乘風起勢,利用速度甩開這群埋伏的人。
不過他們跑的再快,又怎么比得上大炮的速度呢。
砰砰砰,數聲炮響。
兩軍的大炮像是精確制導的導彈一樣,精準的命中了兩艘關船中的一艘。
炮彈落下,瞬間打穿了甲板還有船只的側舷。
其實這些倭軍船上的船員都算不上正規的士兵,這是運輸船隊,而且倭軍早就出現了兵員短缺的問題。
都是一群老弱病殘還有臨時被抓壯丁農夫們,他們根本毫無戰意,只想逃命。
這些人看到船只中跑,立刻就不管不顧了,紛紛跳入海中,朝著那些小早船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