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除了這些人外,還是有不少仔細看完廣告后,閱讀理解滿分的觀眾解釋的。
“兄弟姐妹們!別直接看完標題就發評論,你們往下看這是天大的驚喜和福利啊!!!”
“臥槽,購買門票必須以身份證注冊,一個身份證號碼只可以買一張票,買多張的連號票需要注冊多個身份證號碼…………這個功能可以啊!可以抵制黃牛!!!”
“真的誒,而且最蝦仁豬心的是這幾天的門票是憑臉入場,不再是看票入場了,這不是代表咱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搶到原價票了嗎???”
雖著越來越多的觀眾、粉絲關心到直播帶貨賣門票廣告的本質時,幾乎所有看過德蕓社演出的人都是驚喜莫名,拍手稱快。
“我去感動到哭,這個東西如果早一點出的,可能我就不用每個月吃土買二手票看演出了…………”
“沒辦法,這個決定就是斷黃牛的財路啊,而且這樣弄不管是投資進去采購人臉識別機器的錢,還是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是啊,就算是德蕓社家大業大,其實這個事情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要不然的話那么多歌手的演唱會怎么不早弄這個人臉識別呢。”
“感覺黃牛可能會瘋了吧哈哈哈,解氣!好好教訓教訓那幫坐地起價的票販子!!!”
而此時,京津兩地專門倒騰德蕓社二手門票的黃牛團伙,則確實如觀眾所說徹底的憤怒、害怕了。
某個德蕓社小劇場外的超市里邊,此時不大的地方烏泱泱的圍了少說幾十個人。
別看人雖然不多,不過這些可都是黃牛利益網里邊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了。
也就是他們這幫人,通過各種各樣高科技、售賣德蕓社內部人員、制假售假、以及千奇百怪的土方法,幾乎把控住了市面上流動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德蕓社二手票。
這個利益網中為首的老大,就是這間超市的店長姓胡,本來就是普普通通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的生意人。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他這個超市所在的地方就在德蕓社天橋第一家小劇場不遠處。
俗話說得好,如果趕上風口豬都能飛起來,而這位胡店長正是趕上了德蕓社崛起的風口。
自二零零五年起,京都電視臺的大鵬在廣播里邊開始播放德蕓社的相聲,再到后邊德蕓社津都省親的火爆現場。
直到二零零八年,德蕓社徹底擺脫京津兩地的限制,在全國躥紅。
由于那個時候不流行網上購票,相聲迷們為了聽一場郭桃兒的相聲,凌晨4點就開始在售票口排隊,最火爆的時候,能容納300人的小園子,賣出了700張票,真的就差沒有賣吊票了!
很多人都表示就是站在那里聽相聲,人也愿意花錢買票進去。
而這位胡老板就是在當時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利益,從最開始給德蕓社的觀眾租板凳、到全家男女老少排隊倒騰二手票,再到超市里邊東西的全部漲價,開始售賣花籃。
毫不夸張的說,僅僅是幾年的時間內,這位胡老板背靠著德蕓社這顆大樹賺的是盆滿缽滿,而其下的二手票生意,也是逐漸從原來的全家總動員,升級的越來越龐大“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