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與魏國比鄰的大乾王朝,帝制兩千年,是魏國的宗主國。
魏國一直以來,都對大乾以及厚土宗表現的很是恭順,從行政體系的角度看,說是大乾王朝的猴版都不為過。
厚土宗決定,一旦拿下東海地區的宗主權,先不急著肢解齊國,而是寬松政策,甚至無為而治。
屆時,瀚海宗撤去海洋方面的種種利好庇護,齊國人也怨不到厚土宗頭上,而只會對瀚海宗‘升米恩,斗米仇’。
厚土宗要做的,是在第一個百年里,壯大和鞏固魏國在東海地區的實力和影響力。
這樣一來,即便下一個百年的‘天驕爭勝’厚土宗輸了,瀚海宗對于魏國多半也會像今時厚土宗對待齊國般,沒辦法狠下刀子。
因為那樣不但不得利,還會讓魏國人痛恨瀚海宗,等于幫厚土宗鞏固其在魏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百年,我們差了對方三步,指望一步追上,步子太大只會扯著蛋,那也不符合我們向來穩健的作風,我們要一步一步贏,要相信,天時、人和,都站在我們這邊,接下來的幾個百年,我們也能夠連續坐莊……’
這就是厚土宗之前對待東海地區的核心處理態度。
關于能夠贏以及連勝,并非自我陶醉,而是建立在大量的情報分析基礎上的。
第三次修界戰爭,距離今日也不過是十多年,對于修士們而言(高修),也就是一爐高端丹藥的煉制時間,真的不算長。
而就在這場戰爭中,瀚海宗是五大中損失最慘重的。
云霄宗本來是傷損最輕微的,但因為玄塵子叛逃引發的大清洗、以及掌門夫婦遇刺等事件,后來居上。
但這并不能掩蓋瀚海宗的窘困現狀。
瀚海宗之所以損失慘重,主因是兩線作戰。
本來瀚海宗在修界戰爭中的地利優勢非常明顯,很少有人能真的追入深海,大規模、長時間的傷害瀚海宗的根本。
因此瀚海宗稱得上是進可攻、退可守,甚至屢屢被某些他宗修士艷羨:‘瞧瞧人家,只有我打人,沒有人打我……’
瀚海宗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海洋廣褒,資源豐富。
但瀚海也有劣勢,那就是與妖族比鄰。
這是當年仙道旁門的鍋,某些妖族巨擘大觸、被趕到深海就懶得再搜尋滅殺了。
這并非單純的傲慢或懶惰,而是以當時仙道的格局,已經是占盡天下之大利。
雙方的對比,就如跨國集團、和手工作坊,手工作坊二十四小時開工,也不可能比的上跨國集團的產能。
然而造化弄人。
跨國集團崩了,其繼承者們萬多年來不但沒發展,還倒退了!
而手工作坊、則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奮發了萬多年……
瀚海宗當初之所以默許天海門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感覺在海洋方面人單勢孤。
在更久遠的過去,甚至跟厚土宗都有過蜜月期,特意助其開辟海洋通道,就是想拉厚土宗也下水。
厚土宗也的確嘗到了海洋的甜頭,對那里的某些產出念念不忘。
但厚土宗并不傻,不但看出了瀚海宗的意圖,還意識到瀚海宗的一系列作為,目的之一,是為其宗門留后路,以便翌日海洋生存壓力太大,再將重心轉回到沿海。
厚土宗當然不樂意,心說:“將海里最肥美的都吃到肚里,給幾根肉骨頭就讓我們一起抗妖,這也就算了,誰讓海洋里有些資源的確是好呢,居然還琢磨著‘退休后’來陸地上當富翁?想的也太美!你們就得是抵擋妖族的第一道防線。”
雙方就因為各持私心,漸漸不睦,直到大打出手,再到后來的常年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