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戰略對于袁耀來說,的確沖擊力更大。
他也不經一次在解析著中策戰略的效果,其實遠沒有那么得利。
畢竟,己方現在已經占據了整個淮河流域,若是北進中原,則是進可攻,退亦可守的局面。
可如若是選擇中策的戰略發展,雖說也不一定不行,但風險、弊端也極其明顯。
從揚州諸郡朔江而上,究竟需要花費多少時日,而須擊破荊州劉表的統治又需要花費多少時日?
待己方成功解決諸事過后,手中又不約而同般地出現了其余問題。
若是在平定江南的戰役中,卻致使雄踞北方的眾群雄紛紛被消滅,而使一家獨大的話,那待北方一統,單純依靠長江沿線,又焉能如何提供糧食與兵員呢?
到那時,江南與北方當真有一拼嗎?
這一點,袁耀不得為知。
但他卻能夠明白,若是選擇中策的戰略,卻是疏漏太多,不值得冒險。
袁耀來自后世,可是對原史的敏銳極其精湛。
原史上,從官渡之戰結束的時刻,東吳軍便已進駐至柴桑一線,由中郎將周瑜負責操練兵士,熟練戰船。
但最終結局卻有些出人意料之外!
吳軍竟然在江表十二虎臣,以及軍事無比顯著的周瑜帶領下,是遲遲沒有干翻江夏黃祖的統治。
花費了八年時間,方才迅速將江夏黃祖擊破,并將夏口已東的半個江夏郡納入了治下。
這八年來,反而是曹操一直在積極的渡河平定北方,以消滅袁氏余黨以及異族胡人的首級。
可最終雖然是奪取了江夏,卻也喪失了繼續吞并整個荊襄的機會,導致無法再享有荊、揚的戰略布局。
面對著曹操傾其全力的南下,荊州不戰而下!
反觀魯肅最初向孫權所提出的“榻上對”宗旨是據有荊、揚二州,以構建完全的長江天險的防御,卻是因未能據有荊州而宣告破產。
之后,魯肅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力主孫劉聯盟,來共同對抗北方最為強盛的霸主。
也正是由于考慮到時間的因素。
針對于魯肅所提出的中策戰略,袁耀并未過多做考慮。
因為,一心拓展整個江南之地,所欠缺的便是時間。
一旦令北方一統,可己方尚還未全據江南諸地的話,那整個戰略大局的主動權都將徹底淪喪,最終將會成為原史上的東吳政權。
將一直受到北方的壓制。
故而,袁耀直接選擇了上策戰略。
那就是爭奪中原諸州,以雄踞整個中原之地,成就王霸之業方才是正道。
而眼瞧著袁耀的抉擇,此時的魯肅自然也是欣慰無比。
這至少說明,袁耀胸懷天下,并不是目光短淺之徒。
并不會為了據有江南之地而放棄爭奪富饒的中原諸州。
這也是魯肅最欣喜的一點。
其實,他的內心深處亦是希望袁耀能夠采用上策戰略制定為國策執行。
此時間,面對著即將來臨的紛亂局勢,袁耀正視著魯肅的眼神,不由請教著:“子敬,聽聞現今間西涼軍諸部已經齊聚于函谷關,隨時都將有出關的可能。”
“接下來,我軍該作何動向呢?”
PS:二合一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