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接觸了良久,以曹操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來劉備所韜光養晦所隱藏的能力與胸間懷有的大致。
但是為何卻不舍得殺害或者是軟禁呢?
反而令其攜眾截殺欲往冀州逃亡的袁術。
恐怕其中更大因素還是惜才吧?
畢竟,以劉備的能力,若能用之,定然會事半功倍!
但雄心太過旺盛,也著實是極難掌控。
這時候的袁耀就面臨了這個問題。
孫策是用還是閑置?
這就仿佛是一柄雙刃劍。
用好了自然就能為己方開拓疆土,不在話下。
可要是一旦脫離掌控,那以孫策的雄心壯志,可不是鬧著玩的。
最終是糾結了許久,都沒有個結果。
而此時的劉曄亦好似看穿了袁耀的心事一般,遂秘密求見相問著。
眼瞧著劉曄抵足,他方才將自己內心所憂慮的煩心事給和盤托出。
劉曄聽罷,稍作沉思過后,方才沉聲說著:“少主,若是您擔憂孫伯符胸間暗藏大志,令其獨當一面會使其成為后患。”
“那不如以一上將統軍伐荊襄,以其為副手輔助吧?”
一席言語徐徐落定。
袁耀針對此意見不由徐徐深思了下來。
思慮良久,袁耀神情嚴肅,方是鄭重的做出了決定,沉聲道:“好!感謝子揚的一席建議,既如此,那就調令太史慈為征南主將吧。”
“以其為主將,孫策為副,攜本部步騎撐船南下。”
得到一番提醒,袁耀自然也不是無動于衷之人,立即做出了新的應對方案。
對于他來說,如今己方軍中最為合適的主將人選也唯有太史慈了。
似周瑜坐鎮柴桑,陳武,蔣欽等將獨領一軍尚可,可若是要統御全軍,獨當一面卻還是欠缺了一點火候。
總結來說,就是麾下將才雖多,可卻是能獨當一面的帥才匱乏。
另一面,魯肅其實軍略方面也極其不俗。
但怎么說呢?
經過這連日來魯肅與袁耀的時常交流。
袁耀發現,魯肅雖是一位無比出色且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大局觀,乃是不折不扣的戰略大師,其軍略上亦有不俗的理解。
但軍謀上相對來說,思考方式有所保守。
或許令魯肅獨當一面,做全面的防御防線是最佳的選擇。
可若論主動出擊的進取性,他就略微有些不太行了。
思來想去,袁耀還是暫定以太史慈為將,孫策為副,統兵從荊北攻伐荊襄,以聲援正在江南與之鏖戰的周瑜所部。
眼瞧袁耀迅速立下決議。
劉曄遂也并未多言。
作為一位出色的謀士,他很清楚,自己在什么場合下究竟該說什么話,什么話語又不該說。
這些都是謀士謀人、謀己的基本功。
對于袁耀,這也是目前他能安排的最好的陣容。
其一,自然是以太史慈之勇,能夠最大限度的看住或威懾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