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阿迪達斯告不了,他們沒有理由告,告了也贏不了,自由美利堅,還不能隨便穿鞋了?”
……
圣誕節過后,休息了一天,超音速隊主場迎來了掘金隊的挑戰。
上次打掘金隊輸了,這次,超音速隊以103比91報復回去,擊敗了掘金隊,拿下賽季第28場勝利。
超音速隊這邊,對于數據專家霍林斯的分析,也很重視。
這和張昊的分析是兩種不同的角度,張昊是把技戰術、比賽細節摳到了極致,而數據專家霍林斯則是從一個刷新人們對于比賽的認知的角度分析。
現階段,球迷們看瑞安-霍林斯的分析,還只是看個熱鬧。
但張昊知道,有一天,‘數據流籃球’會成為NBA的主流。
盡管‘數據流籃球’并不完全正確,走這種方向的球隊,就張昊知道的,還沒有哪怕一直球隊完成奪冠。
但肯定有可取之處,走這個籃球模式,建隊會比較簡單,執教也會更簡單。
吸收新的籃球知識,總是沒錯的。
張昊雖然在‘上輩子’知道‘數據籃球理論’,又稱‘魔球理論’,但也就是聽個名字,連大概的了解都算不上,只知道很淺顯的東西。
他很清楚,肯定不僅僅是‘扔三分、切籃下、效率第一’這么簡單。
但確實不能全信‘數據為王’的理念,就像這次瑞安-霍林斯的分析,張昊和教練組研究了一下,覺得并不完全準確。
正值巔峰期的張昊、本-華萊士、卡塞爾三名球員,在一起搭檔那么多年后,肯定默契無比,能在比賽中用他們能辦到的最合適的方式完成配合,很高效。
但實際上其他的看‘高階數據’沒那么高效的球員,也沒有數據分析中說的那么普通。
比如基里連科的防守端串聯能力,雖然和本-華萊士差距巨大,但基里連科還不滿22歲,且已經做得很好了。
吉諾比利的表現也無法簡單的用‘高階數據’去判斷。
吉諾比利的‘高階數據’那叫一個差,新秀年的他,‘高階數據’基本上是場均15分鐘起步出場時間的得分后衛里數一數二的差。
但實際上,吉諾比利在賽季前兩個月的多場比賽中起到了扭轉局勢的作用。
而且這是一個不需要球隊刻意培養的球員,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比賽中會打出什么樣的變化。
不過,就算有那么些不對的地方,瑞安-霍林斯這次初試牛刀的長達50多頁的數據分析報告,也給了張昊和超音速隊教練組很多的警示。
他們再次確認了一點——他們真沒有那么強。
這賽季能贏那么多比賽,不是說角色球員們一點用處都沒起到,他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核心的,真的就是張昊和本-華萊士。
把這兩人去掉,他們不會比灰熊隊、掘金隊這些天才云集的球隊強到哪里去。
……
……
超音速隊正式進入賽季中期,開始輸球了。
困難是要經歷的,挫折也是要經歷的,不然哪來的進步。
進入賽季中期后,超音速隊有輸有贏的比賽,真的就看出來了,超音速隊確實只能說是頂級強隊,而不是那種勝率高達九成的歷史級強隊。
這時候,超音速隊平均25歲的年齡,展現出了很多的特點。
太多年輕球員,沒幾個老將,只有3名球員年齡在30歲以上,一個35歲的都沒有,心態是沒有那么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