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道:“請問蔡先生,您是因為林清霞小姐的緣故,才投資《英雄本色》這部電影的嗎?”
蔡致良自然不能說“是”,也不好說“不是”,便開始解釋投資《英雄本色》的理由,道:“很早之前,我喜歡狄瓏的電影;上中學后,喜歡周閏發的電視劇;現在又喜歡張國容的歌曲;伴隨了我二十多年,我想在場的諸位亦有同感。”
在場的記者大多跟蔡致良一般年紀,自然如蔡致良一般,六十年代看狄瓏的電影,七十年代看周閏發的電視劇,等到了八十年代,聽張國容的歌曲。
等到眾人平息下來,蔡致良接著道:“二十年前,《新生晚報》有一個叫何觀的影評人寫了篇影評,文章是這么講的,‘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相信在場的諸位都聽說過。”
凡是了解邵氏電影的人,肯定都是聽說過的,畢竟這位叫何觀的影評人,就是后來開創新武俠電影的大導演張澈。
蔡致良停頓了下,道:“這篇影評之后,便有了《獨臂刀》、《十三太保》等一大批經典的邵氏影片。現在的港城,流行喜劇,包括都市喜劇,武俠喜劇等等不一而足,似乎不以喜劇為點綴,便拍不出優秀的電影。猶如當年的黃梅調,太過單一乏味。
因此《英雄本色》匯集了張徹先生的弟子吳宇森導演和狄龍先生,便是要找回因邵氏停業而正在流失的陽剛之美,為港城的電影重新注入陽剛之氣。
吳宇森之于張大導演,《英雄本色》之于《獨臂刀》,是一種傳承,更是暴力美學的發揚光大。
正因為如此,我投資了這部電影。”
蔡致良的目的就是制造一個噱頭,勾起大眾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廣泛的關注。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將記者的關注點從緋聞轉移到電影上來,因而一定要是一個賺足眼球的噱頭。《獨臂刀》是張徹新武俠的奠基之作,一經上映,便成為港城第一部票房破百萬的電影,可謂邵氏武俠電影的風云第一刀。
“下一位,就那位藍色襯衫的先生吧?”
果然,這位藍杉記者問道:“《獨臂刀》是港城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電影,你覺得《英雄本色》也將打破港城的票房紀錄嗎?”
蔡致良差點被這位記者給問的閃了腰。港城目前的票房紀錄是去年《福星高照》創下的3075萬的票房,而《英雄本色》明顯不被看好,要是蔡致良敢說是,十有**會成為媒體報道的笑料,這顯然非他所愿。
但是,另一方面,蔡致良又不愿意放過這一波炒作的機會,道:“去年賀歲檔,電影票房紀錄一舉突破3000萬,而今年元旦以來,還未有一部電影票房過3000萬。我記得,1982年票房首次突破2000萬后,次年便出現兩部票房超過2000萬的電影。按此推測,今年想必也會有一部票房超過3000萬的電影……”
“蔡先生,你的意思是,《英雄本色》的票房會超過3000萬嗎?”
蔡致良的話被打斷,引來一陣不友好的笑聲。
“本人剛才聲明回答3個問題,這是最后一個。”
蔡致良強調完,才繼續道:“我可沒有說過這話,不過作為投資人,自然希望票房越高越高,想要達到理想的票房,就拜托諸位幫忙,多多宣傳。”
完了,蔡致良揮揮手,道:“謝謝諸位的光臨,再見。”
“蔡先生,能透漏一些電影的具體信息嗎?”
“關于影片的具體信息,請咨詢許可導演的工作室……”
將話筒還給李桂龍,蔡致良轉身走進大廈,讓維持秩序的保安人員頓時松了一口氣,總算是過去了。
一路上都是好奇的眼光,蔡致良昂首挺胸,目不斜視,一步一步走進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