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因為蔡致良與劉鸞雄狙擊怡和,反而幫了韋理的忙,擁有的股權還剩余12.3%,依舊是第二大股東。可以說,只要韋理投反對票,劉鸞雄私有化的建議就不可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
蔡致良晃著手里的請柬,就當是調劑了,如果劉氏兄弟以高于5元的價格收購,他也不介意賣掉,反正也沒有多少。
“溫總約的今天早上9點半。”韋敏提醒了一句。
蔡致良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這是為了恒隆銀行上市的事情,需要向自己匯報一些進展。
走進辦公室,沒有等到溫國良,先走進他辦公室的,卻是葛瑞德。
“你不是去浦江了,什么時候回來的?”就像之前楚天行覬覦東來貿易行的現金流,東來貿易行的生意年后迅速擴張,已經越過長江,推進到黃河邊了。
“接到朋友邀請,便回來一趟。”葛瑞德嘆了口氣,道:“本不該回來的。”
蔡致良隨手拿起昨天許如琛和楊樂遞交上來的,關于大陸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報告的文件,翻看起來。
葛瑞德見狀有些尷尬,干笑了兩聲,道:“前天鄭靜飛做壽,就是以前在太古貿易的同事,后來相約去打高爾夫,結果在那里遇見了羅氏國際的人,羅先生老當益壯,打了好幾記小鳥球。”
蔡致良抬頭,問道:“他跟你說什么了?”
葛瑞德道:“就是想跟我們商量一下,大家一起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和氣生財,不要把價格壓得太低,讓大家都有口湯喝。”
“現在著急了,當初壟斷制衣配額的時候,怎么不提和氣生財啊。”蔡致良冷笑一聲,問道:“那他們希望我們提多少?”
二戰后,香港紡織業經濟迅速發展,有轉口商埠變為工業生產出口城市,制衣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自60年代起就是本港出口受益最大的產業,占本地出口總額的30%以上。除了1957年全盛時期的44.6%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之間。
而本港制衣業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自然也沒有什么奧秘,就是中國人是勤勞苦干,以成本優勢打入國際市場。而歐美各國開始擔心,來自香港的進口紡織產品,會沖垮本國的紡織業,導致紡織廠破產,于是便有了配額制度,將香港的制衣業進口限制在一定的數量。
制衣配額是當初歐美發達國家限制香港制衣業的手段,但是最終也沒能限制住香港制衣業的發展,在七十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區。
羅氏國際作為香港制衣業的一員,是配額制度的受害者,卻更是受益者,比隆昌制衣的處境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現在東來貿易行想要在這紡織業出口中占據一席之地,自然就只能打價格戰,靠著內地低廉的價格,同羅氏國際等本港制衣工廠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