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水攪渾的同時,也將禍水東引,像中信泰富,九龍倉,長江實業等等,尤其是新世界發展公司,這個月初還宣布在粵省投資交通基建,而天門置業與之相比,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公司,也就是近兩年隨著房地產市場暴漲,以及并入世貿大廈,至今亦不過30億的市值。隨著天天日報的宣傳,盡量隱藏在汪洋之下,不再顯山露水。
而明秀日報作為銷量最高的財經日報,自然不會像天天日報那樣煽風點火,重點關注蔡致良所提的兩個行業,發表了兩篇文章。
第一個自然就是房地產領域,回顧了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這十年間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尤其是中英聯合聲明,確定香港回歸之后,房價不斷走高。雖然近兩個月,恒生指數已經跌回1987年股災后的水平,而房價相較于股災時的價格,已經翻了一倍。
明秀日報最后做出預測,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房地產升值的趨勢不會改變,甚至會如同日本一般,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
在房地產市場評論中,也不忘提到怡和,去年集資百億,在美國房地產最高峰的一年,怡和購入大量的土地,隨著今年房地產市場遇冷,距離去年的高峰已經跌去5%,并還在持續下跌,告誡廣大地產公司,投資需謹慎。之所以加入怡和,主要是鄭一鳴覺得此次天門置業時間背后有怡和的影子,本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也將怡和捎帶了進去,實話實說而已。
另一個行業自然就是紡織業,而評論以《香港紡織業的慢性死亡》為標題。明秀報社從現代紡織業的興起作為開端,論述了紡織業在歐美的發展,到二戰之后日本的崛起,從四小龍到四小虎,紡織業沿著一條固定的路線,不斷的遷移,興盛乃至于最終衰落,論述了香港紡織業即將走進墳墓。對比同期的四小龍,再沒有一個經濟體,如香港一般,依舊以低端的紡織業,占據四成的工業水平。
評論中論述了香港紡織業不斷向四小虎和大陸遷移的事實,重點批評了以羅氏國際和麗新制衣為代表的制衣業,不思進取,至今依舊在最低端的紡織業打轉,被淘汰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月初以來,應港交所和相關人士邀請,發表數篇評論,看好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沒什么效果,讓陳強和鮑國威甚至有些懷疑明秀報社的影響力,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厲害。
但是這次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不過卻又在情理之中。
此次涉及的紡織業,自六十年代以來,就是是制造業中雇員最多的工業,涉及30萬人的飯碗,以及其背后的家庭生計,再如何重視也不為過的。
以致于明秀報社的宣傳機器這次全力開動,真是驚天動地,風頭一度蓋過剛剛上映的《奇跡》,這部由程龍和梅艷芳兩大天王巨星主演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