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多久,葛瑞德與魏咸去而復返,同去時的信心滿懷,不可同日而語,看來并不順利。
“您剛才見過顧高官了?”葛瑞德第一句卻是問到了顧東彥。
“同霍先生一起過來的,聊了幾句。”蔡致良問道:“你們同李家成和林高演談的如何?”
“不太好。”葛瑞德搖頭嘆息,道:“聽李家成的意思,恒基兆業未來數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京城的恒基中心項目上面,計劃投資30幾個億,暫時不考慮其他大規模的投資,更沒有電力行業的投資計劃。”
“我了解過這個項目,還同李先生談過合作的意向。”魏咸道:“恒基中心的項目,目前還處于設計階段,距離土建施工還早的很,并不會占用多少資金。我認為他們應該是有觀望的意圖,過些時間,等經濟形勢好轉再做打算。”
葛瑞德道:“最近幾年港城的地產市場,正如鮑博士所說的那樣,自中英談判結束至今,雖然偶有波折,仍然在每年以14.5%的速度上漲,而地產又正是李家的主業,不可能眼看著錯失這一機遇,十有**已經決定擴大港城地產市場的投資。”
“李先生眼光一向獨到,一旦認準一件事便會鍥而不舍,而剛才聽李、林兩人的言談,大概是這個意思。”
葛瑞德與魏咸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此次同李家成、林高演不太順利的交流。
末了,魏咸笑道:“不過也不是沒喲收獲,鄭大公子有意同我們合作,投資電力設施。”
“在電力行業,新世界發展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外行,甚至還不如我們。”葛瑞德不以為然,道:“如果中華煤氣這邊行不通,還是同政府電力部門合作比較好,剛才遇見顧高官,也有這方面的意向。顧高官是政府部門主管經濟的高官,今年打過幾次交道,我認為他還是很務實的。”
“那就沒必要投資了,你那邊工廠很分散,每個工廠的用電量也不大,完全可以通過協調解決高峰時段的電荒問題。”水泥廠是用電大戶,好在比較集中,魏咸道:“我剛才問咨詢了一下,大概需要五六萬千瓦時的發電機組,差不多就可以滿足水泥廠的用電需求,也就是高峰時段應下急。或許也可以同周邊的幾家工廠聯合起來,共度難關。”
“話不能這么說。”葛瑞德還是有些想法的,道:“工業社會最最離不了的就是電力,以現如今大陸的巨大的發電需求,只要投資一座電廠,未來二十年,就躺著賺錢。港城的兩位李先生,哪一個不是高明遠識之輩,為什么不約而同地收購電力公司,還不是其中巨大的利潤。住宅的每一盞燈泡,工廠的每一臺設備,都需要用電力來驅動。”
葛瑞德提及的兩位李先生,說的就是李超人和李兆基,幾乎是同一時間,李兆基收購了中華煤氣公司,而李超人將香港電燈公司收入囊中。
“那你可要考慮好,電廠的投資可不是筆小數目,規模小了也就同水泥廠一般自給自足,難有什么收益。你剛剛也講了,一套60萬千瓦時的發電機組,從規劃設計到最終投產,就需要15億的資金。”魏咸轉而問阿良,道:“阿良,你怎么看?”
魏咸也知曉,既然蔡致良在這里,葛瑞德也只能提供一個建議,做不了主的。
“蔡先生,大陸廣闊的市場,如果未來二十年能夠達到如今港城的發展水平,所需要的電力必然是現如今發電量的十倍,乃至數十倍之多。而現在的問題是電力市場缺乏資金,融資有困難,全靠政府投資,以至于進展緩慢,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葛瑞德道:“蔡先生,機不可失啊。”
“你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有幾個問題。”蔡致良點點頭,葛瑞德的分析在港城自然是沒錯的,道:“首先,大陸電力市場這塊,是否允許外資介入,乃至控股。如果尚未允許,那也就沒有必要爭執。其次,如果允許投資電廠,那就涉及銷售問題,你需要接入電力網才能夠輸送出去,這意味著不能像中華煤氣那樣擁有定價權,或許也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高的盈利,甚至最終能否實現盈利也很難說的,畢竟接入電網的價格不會很高。你需要了解其中的規則,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