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明秀報社,亦或是金河證券,大量的信息匯集到蔡致良手里。正如趙寶成昨天所談論的那樣,作為全球的重大事件,或為因,或為果,任何事情一旦展開來分析的話,總能夠同海灣戰爭扯上那么一丁點的關系,仿佛這個世界就是在圍繞即將發生的戰爭而轉,在西貢敗退之后,美國再次大規模介入一場戰爭。
而日本,早已經不再是他關注的重點。
于是乎,圍繞著這場即將發生的戰場,儼然成為了一個投機場,就看誰的眼光快準穩。但是當此之時,大概率是坐莊的拿大頭,類似趙寶成之類的散戶被割韭菜罷了,畢竟獲得各種信息的渠道太有限了。
在金河投資逐漸走上正軌之后,蔡致良只是關注了一下石油貿易,或許是在擁有幾座礦場之后,自覺可以在石油領域拔一拔河。
縱觀近二十年,由于各種緣由的挾持,分別于1973年與1979年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毫無疑問都同中東密切相關,也由此導致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引發世界能源市場長遠的結構性變化。
正所謂有得必有失,也因為這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市場供應過剩,再加上美國為遏制蘇聯,導致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全球市場份額從70年代的一半降至不到三分之一。是可忍孰不可忍,正因為如此,沙特于1985年發動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石油價格戰,出口從不足200萬桶/日猛增至近1000萬桶/日,以奪回市場份額,導致石油價格從30美元一路下跌至10美元一桶,幾乎無利可圖,就更別說海灣之外的國家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此次價格戰中,遭受重創的確實蘇聯,再也無力同美國競爭,也埋下解體的因果。
價格戰終究無法持久,在觸底10美元之后,沙特開始帶領OPEC減產,而非OPEC國家也因為無法忍受低油價而配合減產,加上歐美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油價開始上漲。而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中東趨于穩定之后,先是阿聯酋個酋長國自行其是開始增產,后有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日產由450萬桶增加至800萬桶,全球石油市場再次面臨供過于求的局面。
這邊是今年年初時的石油市場現狀,價格回落至15美元是必然的,但是就在此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價一路上漲,爆發了第三次石油危機。
誰都清楚,只要戰爭結束,中東太平了,市場將會再次面臨供過于求的大形勢,油價必然會大跌,以至于凡是關注的石油期貨的行家,就不得不預測一下這場戰爭到底能夠持續多久了。
作為手持利器的蔡致良,必要的樣子還是需要做一下的,花大價錢買了幾份戰爭預測,包括美國著名的智庫蘭德公司,曾經在朝鮮戰爭期間,對中國是否出兵支援朝鮮做了準確預測。當然,所購買的情報自然是遴選過的,是蔡致良希望或者愿意相信的發展過程,以便使得整個投資過程能夠如行云流水一般,天衣無縫。
接下來數日,除了處理這段時間積壓的事務,主要是恒隆銀行,收購了兩家分別位于吉隆坡和新山的銀行,組建了馬來西亞恒隆銀行,算是在馬來西亞打來了局面,再者就是去了一趟將軍澳的影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