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信的交際很廣,一露面便引來不小的動靜,一波接著一波的人來酒店拜訪,主要是從國內來的,從政府部門到國有企業,從早到晚不得清閑,這都是十月初所達成協議的一部分。
趙志遠的病情初期看著怪嚇人的,其實也就是個感冒而已,第二天就已經出院了,畢竟醫院的條件還比不上國際酒店,畢竟這里有專業的安德烈醫生,隨時可以提供必需的建議,取暖條件也更好一些。
“你先休息兩天,身體要緊,其他的事情不著急。”
趙志遠一回到酒店,便迫不及待地向蔡致良匯報東來貿易行近期的業務情況。其實,內容基本如朱國信所說的那樣,只是趙志遠說的更加詳細罷了。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解體之后,各種生活所必須的物資,供需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這就體現出東來貿易行的優勢,可以在各國之間從容調配物資。這終究是一個近三億人口的市場,至少未來三五年之內,將會給東來貿易行帶來豐厚的匯報。
這次在敖德薩港口,是從意大利發運過來的棉衣和羽絨服,是烏克蘭當下最短缺的必需品,后續還有從國內運過來的,要等到半個月之后,有450萬美元的采購量,大概能有五成以上的暴利。
“蔡先生,東來貿易行今年已經實現7000萬美元的利潤。”
這是當初三年計劃的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其實年初見到東來貿易行去年的財報之后,這就已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能夠超多少的問題。
趙志遠的目的也不在于此,道:“蔡先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雖然貿易行的生意還能夠持續三兩年,但是各獨聯體國家遲早能夠穩定下來,再加上其他貿易公司和當地企業的競爭,在局面達到新的平衡之后,東來貿易行如今的優勢便會被抵消掉,屆時可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了。”
這話倒是不假,畢竟東來貿易行的產品也不是什么高科技的產品,隨時都有可能其他公司所取代。不過,趙志遠,或者說葛瑞德與東來貿易行高層,能有如此長遠的考慮,讓蔡致良還是感到些許安慰,這意味著將來可以放心地將公司交到這些人手里。
蔡致良問道:“你們有什么計劃?”
“經過數次討論,目前有兩個建議。”趙志遠伸出一根指頭,道:“這第一個建議,便是就地取材。近幾個月,我也多少了解一些索爾投資的業務,還有歐美的公司,從內地來的企業,將這里的工廠分解拆卸之后運走,或者將各種技術資料打包帶走。東來貿易行可以反其道而行,收購和運營一批優質的工廠。蘇聯一直是以重工業而著稱,烏克蘭也一樣,我仔細調查過,涉及衣食住行的各種物資都處于短缺狀態,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只要這些工廠開工,以烏克蘭數千萬的人口基數,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利潤。”
“這個建議不錯。”蔡致良點點頭,問道:“第二個建議呢?”
說實話,這個建議也就是聊勝于無的。想法是好的,就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什么都缺,外資進來之后也是同樣的操作,關鍵是能夠找到一個將想法變現的人才,而這種人才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