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飛石浮島的人,主要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工坊制造業的。
一種是農田種植業的。
還有一種就是打架戰斗類的。
三種行業,其實都是賺取資源,得到修行資源。
地仙擁有大片的地界,如果不利用起來種田,那么就浪費了。所以在這一百萬的修士中,絕大部分都是工坊和農田派的,戰斗派的少。
不過這些人也不是絕對的,修為高了,也會有種田派的轉去戰斗派,而有些戰斗派的感到戰斗不適合自己,也會轉去種田。
兩種模式,種田的收益較低,但是穩定和長遠,正所謂是細水長流。
而戰斗模式,以暴富,收益快,風險高著稱,正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
鶴廣志的話立刻得到了工坊一派的支持,當即就有幾個委員說:“國主的話極是,是應該先新建工坊的,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工坊,就能制造工具,就能更快做其它的事情。”
聽見有人附和,鶴廣志點了點頭,他就是要這個效果。
張英也沒有特別強調工坊第一。但是鶴廣志只需要稍微提一下,這場面就轉過來了。
工坊優先,其他農田一派的當然不舒服,但是國主的話他們又不能不聽。幾個年輕人城府還不夠深,直接就說了:“那太不公平了,良田才應該主要才對,不然耽誤時節,又耽誤一年。”
工坊什么時候都能生產,而農田則是要看天時地利的。
鶴廣志淡淡的說:“這也無妨,我會稟告國主,讓國主調節氣候,保證農田不耽誤時候。”
這句話一出,農田派的也不好吱聲,甚至要感謝鶴廣志的幫忙。
這一板斧下來,連消帶打,不就將自己的威望給立起來了嘛!鶴廣志雖然領導魅力比別人差一些,但是斗爭的藝術卻比別人強一些。
很快,工作就敲定了。工坊開始建立。
修行界的工坊,其實就是大規模的煉器作坊。這也是張英在無憂國推行的模式。用上輩子流水線和供應鏈的思想,將工藝縮短,將成本降低,將品質保證。
這需要工人們都是修士,而無憂國強制推行的修行課程就剛好能保證這一點。
張英這是摸著先輩們的理念前進,中華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工坊的出現,煉器從一個人包辦變成數十道工序統合,修士們不能一個人完成一間產品,而需要統合大家的努力,工坊使得這些修士更加團結。
而農田的生產,人就負責自己的田地,這種就沒有什么合作,農人們自然就沒有工人團結。
革命產生于工人階級,而不產生與農民階級,這是一個原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工藝的進步,一個工人就能管理一條生產線,這種模式又造成了工人的割裂,以后的革命,也不可能產生于工人階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