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與諸天有緣,玉微并不在意。
此時占據他整個心神的,還是道人剛才提到的幾個詞語。
太易紀天庭、三十六諸天、無數宇宙。
這幾個詞語,讓玉微心中震顫,生出無數的想法。
他更發現道人言語中,并無對天庭的敬意,只是一種描述古老歷史存在的感覺。
這令玉微生出一個可怕的猜想:
“天庭,或許已經不存在了。”
這一點,其實從道人的行為就隱有體現。
天庭的天條,訂立者之一便有道德天尊。
這位天尊講究道亦存于微末,仙人只是求道之人,是攀爬名為“道”之高山的人。
在這道途中,不止有天地之道,亦有人道,仙人之道便是仰望天穹,踏足人世。
其立下道德,便是講述人世之善,以善為德,以德修道。
因此天庭的基調,便是仙曾是人,尊人便是尊仙,絕不會輕易橫掃凡人念頭。
這一方面,也是因為天庭極高的文明程度與素養,讓每一位凡人都可稱得上未來的仙神,是未來的道友。
同為永恒,相較于未來永恒共處的歲月,眼下年幼的時光只是短暫的,最好不要在人家年幼之時隨意窺視,惡了未來的仙神。
總之,過往的天庭仙神,對凡人會保有尊重,因為凡人就是他們的過去,也是未來的同道。
但道人方才的行為,輕易用神念透視人心,雖無惡意,卻對凡人心靈沒有太大的注重。
這也許是因為來到異世界,或者此世人族與所謂“諸天”之人有物種差距。
可是修道人講究德行合一,才能用純粹之心修行,他個人的行為,與其“道”是相通的。
從這種不經意的習慣,就能看出“諸天”與天庭的差異。
天庭,也許不存在了,玉微的過去,也被埋葬于道人口中的“太易紀”、“古老時代”。
現在,剩下的只有“諸天”。
這樣的念頭,讓玉微的意識混亂了一個瞬間。
這時,道人的下一句話傳入耳里:
“此緣,乃是天緣。”
耳邊的聲音,讓他勉強壓下心里的波動,保持正常的表情。
他抑制心中各式各樣的想法,在面上故作困惑的回答:
“遙不知仙人此言何意?”
為了防止有探查真名的手段發現“玉微”,他悄悄改換自稱,把名字放在“路遙”。
玉微說道:
“遙這一生,未曾見過什么諸天,也不曾見過仙人,何來之緣?”
道人并不知曉玉微心里的復雜念頭,自顧自的道:
“此緣非見面之緣。”
“我仙道不講究那種緣分,卻也說天人感應。”
他星眸凝視玉微,悠然道:
“只要氣機有相應,命數便有糾纏。”
“現在看來,小友便與我諸天有“天人感應”。”
“貧道在無窮的宇宙中“傳道”,機緣巧合來到小友的世界,又得到感應,尋到小友面前。”
“此等緣分,堪稱罕有。”
道人的門派,在諸天中也講究命數,追尋天機。
他對于這種“巧合”一樣的命數特別敏感。
身為上層諸天的修道人,會來到無靈氣宇宙,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又在這樣的世界,生出氣機感應,可謂巧到不能再巧。
這背后,不是異常的緣分,就是“太上”另有安排。
想到這里,道人星眸一轉,認真的觀察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