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伊舍”世界真的是參考地星塑造的,恐怕約十億年前,它確實擺放在這行星系第三行星。
可這星系的恒星膨脹了,變成一顆紅巨星,幾乎吞沒了行星系內圈的一切。
不得已下,伊舍世界只能“撤退”,直接后退幾億公里,從行星系內側退到外圈。
至于一顆超巨大地質行星如何移動,玉微看著手中的那顆月球,再想到身后以光速追來的另外雙月,便完全了然。
以那等力量推進,別說伊舍世界,把整個行星系內的星球像彈珠打都沒問題。
這也能解釋玉微一路過來,浩瀚虛空竟沒看見幾顆星球。
整個行星系內,似乎只有一顆膨脹的恒星,以及帶著三顆特大月亮的黑色星球。
玉微猜想,其他星球不是被紅巨星吞了,就是為了引力平衡,被推動伊舍世界的力量粉碎。
說不定三月推動伊舍世界時,還把這星系中的氣體星辰點燃,上演一出以星辰燃料推進呢。
同時,有這股力量的,不出所料正是玉微尋找的存在。
巨神在大日前瞇起眼:
“泰坦?”
剛這樣想,玉微立刻感覺到掌中的時空開始變化。
他非常淡定,暗自想道:“真是說魏王,魏王到。”
相傳仙漢末年,有魏王修成仙神,便有一門神通以名呼應氣機,凡誦其名便能立地顯化,可稱無處不至,迅捷無比。
此時追來的月亮,便隨著玉微的念動而出現,倒有幾分呼名而至的感覺。
它們尚未真的出現,星空便有異象顯現。
在白金巨手周圍,時空像水波一樣劇烈起伏。
在水波中,月光亮起,仿佛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充滿虛幻的美麗。
但這種虛幻,很快就轉換為現實。
玉微掌心抓著的“阿爾特彌斯”一晃,有兩輪月亮的影子浮現。
這兩輪月亮從時空中顯化,并非挪移而來,而是直接與“阿爾特彌斯”的存在交疊,互相重合。
三月合一,弦月、彎月、滿月合成一輪更加明亮的月亮,隱約還有一輪不可視的黑色月亮浮現,四者渾然一體。
在月亮相合間,耀眼無比的月華爆發,照徹高低次元,遍照一切時空,一股強大的力量外擴,居然直接撐開玉微的巨手。
玉微的手指從月面上脫離,整個手掌伴隨強烈光芒不自主的退開。
這一次,玉微沒有繼續硬撐,整個人順著巨掌一起后退。
四輪月亮在玉微面前變形,直接互相組合。
三月中的滿月“塞勒涅”最先變化,月面起伏分開,球體的結構開裂,從中浮現一顆巨大的頭顱。
頭顱下方,復雜無比的機械結構交織,化作肩膀與胸膛。
“塞勒涅”之下,一直被玉微抓著的“阿爾特彌斯”也從中分開,似乎裂成上弦月和下弦月,各自占據月球一半。
這分成兩半的月球一轉,在震蕩虛空的結構變形中化作兩只巨手,與胸膛合體。
最后的“赫卡忒”亦是震蕩不已,表面細如彎眉的月光兩斷,化作一雙修長的大腿,漆黑的暗面有著化作一個龐大的下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