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某種守衛特殊資源,羅姆尼沒有絲毫以外的用二哈將軍,錘爆了六個野蠻人大帳還有零零散散的野蠻人單位。
之后便分別占領了這些大帳,形成新的軍事基地。
當羅姆尼最邊緣咸陽建造出來的牧羊人開始趕往石礦的時候,羅姆尼獲得了第三個營級單位的神殿騎士團。
沒有將營級單位合并,羅姆尼覺得分散活動的營級單位更好用。
畢竟周遭的環境還有大片的陰影,羅姆尼需要用足夠多得視野單位去把這些陰影探索出來。
很快,牧羊人去到了西北方向的山谷走廊。
并且在石礦和河道的旁邊展開了城市。
“新城市,請命名”
這個新的城市就沒有再自動獲得名字了。
“第八城”
羅姆尼想了一下,他也不想費勁想城市,于是就用了自己第八個城市的數字來命名。
第八城在羅姆尼命名后建成了,同一時間也展開的還有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城市。
除了西北邊石礦旁的第八城,其余六城都位于羅姆尼已知探索區域的中心地帶。
總共擁有十四座城市后,羅姆尼的文明勢力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此時的羅姆尼在兩天的時間里,可以生產十四個建筑工。
十二天的時間里,可以生產十四個牧羊人。
若是建造士兵單位,則可以在三天內獲得十四個普通士兵。
同一時間,羅姆尼的政治哲學也完成了。
這也就標志著羅姆尼可以選擇新的整體。
從之前的城邦政體,羅姆尼現在已經可以從古典共和、寡頭政體、獨裁統治之中三選一。
原本并不懂三個政體有什么差異,但在羅姆尼準備在本城市搜索信息的時候,三條不同的屬性彈了出來,就這樣出現在羅姆尼的意念之中。
“古典共和,所有城市+1住房,+1宜居度;+15%偉人點數”
“寡頭政體,所有陸地近戰、騎兵和海軍近戰類單位+4戰斗力;+20%單位經驗值獲得”
“獨裁統治,城市中每有一座市政廣場建筑、外交區域兼職和宮殿,所有產出+1;建造奇觀時+10%生產力”
很清晰明了。
古典共和明顯是用來建筑文明和發展社會的,從+1住房和+1宜居度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偉人點數目前來看并不確定用來干嘛,或者能夠做什么,但想來也是跟加速文明發展有關。
寡頭政體就是直接的展示了某種對外征服的擴張性,畢竟戰斗力+4這種屬性,明顯跟和平無關。
獨裁統治則有些難以判斷,奇觀的價值羅姆尼也還沒弄清,所以他直接排除了獨裁統治。
那么,為了加速資源的開發,羅姆尼最終敲定了使用古典共和的體制。
畢竟那個+1住房和+1宜居度,可以每座城市都增加加速公民的獲得。每個城市的公民數量越高,生產力就越足,這就越能夠開發文明的發展潛力。
于是,就在古典時代開始后的第十天,羅姆尼完成了城邦政體向古典共和政體轉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