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封建社會,人分三六九等,哪怕唐王開明,也不能公然袒護不忠之人。
家仆弒主,這是重罪!
唐王如果繼續偏袒,那豈不是認為弒主無錯。
要是人人效仿,不是鼓勵別人造他的反嗎?
不過這些都是夏侯的一面之詞,唐王并未全信:“你可有憑據?”
夏侯反問:“陛下想看?若臣下有真憑實據,陛下又該如此處置十三先生?”
這話懟得唐王差點吐血。
是啊,如果夏侯真的證明了歪嘴寧缺以下犯上,殺主求生,他該如何處置?
如果是一般人,唐王肯定會將其判刑,以正法典。
可歪嘴寧缺是書院的十三先生,夫子的弟子。
而夫子是唐國的靠山,是他最尊敬的人。
現在唐王越看夏侯越心煩,他實在沒想到,繞來繞去,最后居然把自己給繞了進去,弄到現在左右為難的地步。
親王李沛言卻不想放棄這個機會,他對于夫子的怨念深重,當初就是因為夫子的一句話,他才錯失皇位。
對此,李沛言一直耿耿于懷。
而且當初冤枉林光遠叛國,他也有份。
沒有人比冤枉你的人,更知道你有多冤枉。
李沛言很清楚當初是自己伙同夏侯等人陷害的林光遠。
如今歪嘴寧缺要復仇,他同樣是對方報復的對象,自然是抓住機會就往死里整。
“寧缺以下犯上,弒主求生,如此卑鄙無恥之人,卻成了夫子的弟子,看來夫子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李沛言的話一語雙關,意有所指。
最是無情帝王家,他和唐王是親兄弟沒錯,可關系并不好,看到唐王為難,他就高興。
昊天道南門國師開口:“此事皆是夏侯將軍一面之詞,臣認為不足為信。”
夏侯不怕事大,事越大,積分越多。
當下說道:“何不傳十三先生當殿對峙,他不是一直想知道真相么,就怕這個真相,他承擔不起。”
林光遠這件事上,夏侯有錯,他冤枉了林光遠,但夏侯覺得自己是在拯救世界。
在出發點上,或許被迫的成分居多,可他認為,自己是為了消滅冥王之子,在大義上,自己是正確的。
就算再來一次,以當初的情況,夏侯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而且會做得更絕。
相比之下,歪嘴寧缺是自救沒錯。
可在這個封建時代,身為下人,為了活命,居然殺死少主,這種事在朝堂的一眾官員的眼中,是絕對不能饒恕的大罪。
因為他們都身居高位,很容易代入角色。
設想一下,如果自己遭難,下人卻殺了他們的孩子而活,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肯定想是弄死這丫的啊!
夏侯這一招以退為進,禍水東引,成功把眾人的注意力,從林家叛國案,牽扯到歪嘴寧缺殺害林家少爺的問題上。
如果唐王想繼續公事公辦,夏侯或許不好過,歪嘴寧缺肯定也會跟著遭殃。
而且一旦把事坐實,歪嘴寧缺的名聲必然被毀。
一個弒主不忠之人的話,又有多少人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