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以他獨特的個人魅力,讓浩浩蕩蕩的全民參軍氣氛更加濃郁,也認識了許多的有志之士。
其中有一些人的名字,讓封云天聽一遍就難以忘記。
他們分別是:
畢業于西南聯大機械系,被分配到昆明兵工廠工作,現在正在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進修,未來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王希季。
畢業于重慶南開中學,剛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的在讀學生,未來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朱光亞。
畢業于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在兵工署重慶21廠做技術員,未來中國導彈和航空技術開拓者之一的任新民。
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電機系無線電,37年“盧溝橋事變”,隨校搬遷至重慶,40年畢業獲工學士學位后。
被分配到資源委員會旗下,無線電器件廠重慶分廠擔任工程師的黃緯祿。
等等……
這十多名現在的優秀青年才俊,未來中國科技頂梁柱的無雙國士,都是被學校和所屬工廠推舉出來,和封云天一起完成演講的人才。
俗話說: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
這些被推舉出來的人才,現在雖然還不是很耀眼,只在所屬的學校和工廠里,成為這一小片地方的佼佼者。
但是封云天作為來自21世紀的人,他很清楚這些人的未來成就。
簡而言之。
這些人每一個都是無雙國士,未來新中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他們的名字說出來每一個都如雷貫耳。
能夠借著這次演講的機會,通過重慶各個學校和工廠的間接幫助,結識這么多未來的超級大佬。
封云天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就差唱上一句“今天是個好日子”。
同行的楊正靈和鄧家先很激動,大家都是讀書人都有一腔愛國熱情,讓他們有了說不完的共同話題。
每結束一個地方的演講,都會興高采烈的跟著前往下一個地方。
這一天演講下來。
原本封云天隨行的鄧家先和楊正靈,這個只有倆人的小隊伍,就直接發展到了近20人的團隊。
兵役署不得不應封云天要求,調派了一輛卡車過來做交通工具。
作為讀書人的孟煩了,看到這么多行業佼佼者聚在一起,可以暢談夢想與希望,心里是即羨慕又高興。
或許是受這種遺憾的影響,又或者是看到大家都這么高興。
今天的演講已經結束,還聚在一起交談舍不得分開。
孟煩了索性向封云天提出建議,要不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把他們組織到一起聊個痛快。
封云天要去虞家參加家宴沒事,他反正不用跟著去,完全可以代替負責招待。
此時封云天高興的滿臉泛紅,聽到孟煩了的建議當時就來勁了,甚至還有了更深一層的想法。
“既然自己已經沒法科技救國,那仗著自己老爹有點子錢,在結識這么一大批未來的軍工大佬,那豈不是說……等打完這一仗我也能去搞搞軍工?”
想到自己能曲線救國了,能再次找回自己的夢想,封云天的心一下火熱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