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個小鬼子說武器彈藥也不足了,緬甸大本營為了抵御印度的中國軍隊反攻,大幅度削減了向滇西境內的軍備補給。
現在就算想炮襲我們的陣地,都得好好規劃一下,掂量著用剩下的炮彈。”
“嘿嘿,有意思。”
聽完封云天的翻譯龍文章就笑了,幸災樂禍的調侃道:“以前是我們窮的響叮當,這些日本人一個個富得流油。
現在變成咱們日子好過了,每天都能吃一口飽飯,武器裝備也勉強夠用,這些日本人卻開始縮衣節食了。
照這個情況繼續下去,這些小王八蛋蹦不了幾天了。”
這些日軍的交流雖然沒啥實質作用,不過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一條有用的信息。
那就是日軍已經開始陷入敗勢,勢頭正在走下坡路。
實際上日軍在中國的本土作戰,一路打到湖南,南下西進的路就直接堵死,死活在沒辦法往前推進。
太平洋戰場上因為美國的加入,日軍的戰況也開始愈發的不樂觀。
為了改變戰場上的這種疲勢,日軍41年就下了一把超級大賭注,調集了大量軍隊一舉進攻東南亞。
企圖依靠拿下緬甸以后,向東可以直取印度這個“大倉庫”。
只要拿下了被英國殖民的印度,英國在印度制辦的各種產業,足夠滿足大半日軍接下來作戰的消耗。
向北可以通過打穿中國的滇省,直撲位于腹地重慶的中國當政政府。
只要把中國的政府機構給打掉,整個中國將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足以讓日軍迅速占領中國全境。
完成一開始的作戰目標,實現他這區區島國的狼子野心。
扭轉當前的局勢,重振日軍的威風。
實際上計劃的前一部分確實很完美,日軍依靠他那強大的陸軍和海軍,輕松的拿下了東南亞各國。
最后攻陷緬甸也沒費什么力氣,順利達成了所有預期目標。
這段時期的日軍確實不可一世,完全可以說得上是銳不可擋,任何擋在面前的敵人都會被輕易擊潰。
可惜。
這一份直沖云霄的囂張,也成了日軍最后的輝煌。
在1942年初達到巔峰!
而阻止日軍繼續耀武揚威下去,順利打造*****圈的關鍵因素,正是由中國人組建的遠征軍。
第一次遠征作戰雖然徹底失敗,但是遠征軍并沒有被徹底滅亡。
或許是冥冥之中已經注定。
兵敗如山倒兵分兩路撤退的遠征軍,正好分別擋住了日軍計劃的后半部分。
撤往印度方向的遠征軍部隊,配合駐印英軍共同抵御日軍所謂“解放印度”,設置了一整條防線。
日軍方面組織了10萬大軍,渡過欽墩江一鼓作氣殺向印度。
企圖像攻陷緬甸一樣,輕取整個印度。
可惜從兩翼攻向印度的日軍部隊,被順利撤退到印度境內的新58師等,中國遠征軍部隊所阻擋。
作為主力部隊的10萬日軍精銳,結局更是慘到了姥姥家。
因為日軍不擅長原始叢林作戰,加上渡過欽墩江攻擊印度后線拉得太長,各種物資沒法即時運過來。
最最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