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陳安道看到在那里站定之后,笑意吟吟的王洋,目光落在了王洋腳下這片空地之上,腳踩在了上面,猶如踩在那堅硬的石板之上,沒有一點泥地的軟綿感。
“這便是水泥硬化之后所形成的地面,其堅固程度,雖然比不得花崗巖那樣特別堅固的石頭,但卻也不會太差……”
“還有您看,這些墻縫的填料,所用的便是用水泥、細砂摻水調和之后制作而成的……”
打量著這塊干凈而又平整,猶如一塊巨大的石板地面一般的干凈地面,陳安道甚至還拿腳用力地跺了跺,跺得腳底隱隱生疼,卻絲毫也感覺不到腳下的這片由水泥和細砂所構建的平地有半點裂損的跡象。
“老夫聽聞,你所發明出來的這元祐水泥似乎造價十分便宜,一石糯米,便能夠換到兩千斤這樣的元祐水泥?”
“不錯。”王洋點了點頭解釋道。“這水泥雖然也是通過燒制而成,但是由于是集中燒制而成,再加上石灰石這種材料除了開采成本之外就只有運輸成本,以及研磨所需要的機械磨損成本,再加上每千斤的水泥的燃料,總價剛好與那一石糯米相當。”
“但是其在使用的時候,每兩斤的水泥和一斤糯米,所能夠起到的黏合效果,沒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一斤糯米摻十斤水熬煮一個半時辰后所能夠起到的黏合效果,兩斤水泥就足夠了。”
“至于效果嘛,您已經看到了,其堅硬的程度,相信您也已經感受到了……”
“你的意思是說,兩千斤水泥能夠起到一千斤糯米的黏合效果,而它們的成本,卻只相當于一石糯米……”
北宋初年之時,一石大米也就在三百文到六百文之間,而到了仁宗年間,大至是在六百文到七百文之間,而到了本朝,一石大米大約在一貫錢左右。
至于糯米,因其不僅僅在食用方面的用途,更有在建筑方面的需求,所以糯米的需求量一直也不小,不僅僅釀酒需要,還有一些吃食需要,更重要的是還有建筑業也很需要。
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古代之時,除了少數的城垣和必要的建筑是采用磚石構筑之外,多是完全采用木質構造?
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優良而又物美價廉的黏合劑。畢竟糯米的主要功用是拿來吃的。
但是,又因為其黏性,而在有些時候,又不得不拿來作為建筑的黏合劑使用,甚至還有書籍、字畫的裱糊,貼窗戶紙啥的,都需要用到這玩意。
甚至于連修建墳墓,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糯米,例如那位神宗皇帝的皇陵,正是他這位陳大匠監造的。
即用糯米拌和石灰、再加楝樹葉,搗爛之后,層層包裹于墳墓以及棺槨的四周上下,頂部還要特別加厚,這樣筑成的墳墓能夠隔絕空氣,不透水不開裂。
其硬度十分的堅硬,再加,就像這大宋的皇宮的宮城城墻,用的當然不是那種黃泥堆徹,而是在外面包裹著一層磚石,磚石之間,便是使用的秫粥摻與石灰加以禁錮。
但是這樣一來,其造價實在是高得驚人。但是現在,王洋搗騰出來的這元祐水泥,實在是,讓陳安道都快說不出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