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變。”王洋砸了砸嘴,只是略略考慮之后,用力點了點頭答道。自己的言行,或多或少都泄露出了對于如今大宋行政體制上許多弊端的不滿。
再加上蘇東坡這位偶像雖然是反對變法的舊黨,但是他又屬于是舊黨之中的溫和派,而且其人秉性,要遠遠比朱光庭,趙挺之那些投機倒把,只顧一已之私的那種人要好得太多。
蘇東坡揚了揚眉,臉上的笑容依舊,目光卻變得深遂起來。“哦?既然你覺得當變,若是你,你以為當如何變?”
“由點及面,由小及大,而且該多聽一聽那些與所變之法切身利益相關的百姓他們的好惡……”王洋對于北宋的變法,除了比較有名的青苗法和免役法等幾個著名被拿來當典型案例說過的變法條文之外,對于其他的也是不甚了解。
不過這并不妨礙他拿二十世紀時期大華夏改革開放的那一套整到這個時候來忽悠……是說服其他人。
“……我大宋之大,遠遠比商鞅變法之時的秦國廣博得太多太多。地域太大,那么,下面的政令,怎么才能夠讓下面的官員嚴格遵守執行,這首先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而且每一種新法,對于我大宋百姓,是利多弊少,還是利少弊多,無人知曉。若是強行在整個大宋推行,必然惹得怨聲載道。”
“所以,王某覺得,當以一地,或者說,想要推出一條新法之前,為政者必須先慎重的充分考慮這條新法所會帶來的利與弊端,之后,先擇一縣為變法之特區,若是弊大于利,那這一條新法,就說明非是良法,而是有害之法,當不可行。”
“或者至少應該先好好的進行修改,去其弊,留其利,再施行……”
“那如此一來,這變法,怕是難以得見效用吧?”聽到王洋之言,蘇東坡不禁眼前一亮。他還真沒有想到過,的確,若是真的可以按照王洋的這種想法來實施的話。
那么,的確能夠漸漸的改變大宋百年沉疴,不過,這樣的變法,卻又顯得太過遲緩。
“先生,變法之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讓我大宋不論是朝庭,還是百姓,又或者說是讓四民皆能夠從中受益,而并非是殺雞取卵,剝削一個階層,讓另外一個階層獲得利益,那樣只會造成越來越大的民怨,實際并不能夠讓大宋整體變得富強興旺……”王洋緩緩地搖了搖頭之后,認真地解釋起自己那些來自于后世的理念。
想想后世,改革磕磕跘跘的弄了多少年,哪怕是在自己穿越之前,仍舊還未停止改革的步伐,卻已經距離改革之初足足過去了三四十年。
“變法之目的……四民皆能從中受益,大宋朝庭和天下萬民都能夠從中受益……”蘇東坡有些愣神地看著王洋,反復地咀嚼著王洋之言,心里邊卻掀起了濤天的巨浪。
過去,他蘇某人之所以不贊同新法,就是因為覺得此法容易讓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從中受益,用來做升官發財的工具,另外就是新法容易損害百姓的利益。
并沒有深入的探討過,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深層次的去考慮過這些問題。
王洋離開的時候,午餐早已經涼透,而蘇東坡卻并未離開,只是緊皺著眉頭,仔細地琢磨著王洋方才的那些言語,越是琢磨,越發現那些話,似乎真有一些像是致理名言。
“改革創新,指的是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并開創新的事物。變法,就應該以此為基礎……
……變法為什么要由小極大,因為就像開船一般,船小好調頭,出了問題很容易調整,而若是大船,想要調頭,或者是調頭太疾,就很容易翻船,何況一國之大政?”
“看來此子之才華,不但遠遠超過老夫,就算是其心志和眼界,也勝過安石先生啊……”良久,蘇東坡這才撫著長須感慨地嘆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