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既然已經事已至此,沒有任何辦法可想,倒還不如刷點聲望,增加臣民們對于大宋王朝的好感度。
但是一些武臣則表達了不同的意見,認為那些戰俘若是被送歸夏土,就等于是養虎為患,絕不可以,但是趙煦詢問他們有何辦法,這幫子家伙除了翻白眼之外,還是翻白眼。
而之后那些未被點名的大臣們也都紛紛地站了出來表達了一致的態度。意思就是咱們也同樣沒有辦法,還是陛下您少年英姿,足智多謀看著辦的好。
由著這幫子大臣上竄下跳足有柱香的功夫之后,趙煦這才一副難為之色地道。“……既然如此,那朕就考慮交予陜西路經略安撫使及鹽、宥、洪經略安撫使聯合督辦此事,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陛下此言大善,既然戰俘皆在陜西路,那就交由陜西路處置為好,只是,鹽、宥、洪經略安撫使……”
“小王大人雖然年少,但是勇于任事,由他與蘇學士配合,正該如此。”
特別是那些舊黨大佬們一想,也對啊,那些武將以及邊軍和禁軍將領們對于此事,可都是一個二個跳騷得厲害,紛紛對于交換軍民之事表達了他們反對的態度。
哪怕是代表朝庭的意志去辦事,哪怕是武臣的影響力不如漢唐,可終究是得罪人的大事情,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是替罪羊。
既然陛下愿意交給那兩個家伙去辦,那就由著天子任性去唄,總比從咱們這些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朝堂精英里邊挑人好,萬一挑中自己,那豈不是哭都來不及?
趙煦又何嘗不明白這幫子家伙的小心思,不過,他需要的便是這個效果,哪怕是他已經從王巫山那里得到了良策。
但是,又何必告訴這幫子令自己看著生厭的臣工,還不如直接就由王巫山與蘇學士等人去斟酌辦理,總比這些滿心私念的臣工要好得太多。
“嗯,那此事,便這么定下了,另外尚有一件大事,朕決定,也該是到了下決定的時候了,那便是朕昨日拿到的陜西路一干臣工的聯名奏折……”趙煦拿起了那份已經擺在了御案上的厚實奏折,朝著在場的臣工們晃了晃。
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將奏折的內容和解決辦法公之于眾,而是直接告訴在場的臣工們。現如今那三州之地已經變成了我大宋的疆域。
但是那三州之地所居住的皆是西夏百姓,若是想要他們歸心于大宋,必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重要的是,一旦與西夏進行交換軍民之事完成之后。
那么很有可能實力得到了恢復的西夏大軍,很有可能會對那剛剛被大宋奪回的三州之地動武。
而且那些尚未歸心的西夏百姓,很有可能將會成為大宋邊防不穩的定時炸彈,所以,現在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辦?
諸位臣工們都很足智多謀,請大家集思廣義,想想辦法唄。
一幫子臣工們不禁有些倒牙的直吸氣,面色難看無比,特么的難道今天的朝會是西夏專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