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了約兩刻鐘,書信終于也落到了李格非的手里邊,他也終于可以揭開真相。但見王洋的書信之中,向陛下稟報了這段時間宥州的戰況,而有一張折疊得十分厲害,似乎上面還有天子腳印的信紙上,則提及了一件事情。
就是這件事情,被文武大臣們上竄下跳的攻訐的原因所在。王洋在這一頁信中提及了完顏部落幾位驍將意欲歸漢,改漢姓,請王洋賜名。
王洋本欲婉拒,又恐傷其心,最終就干脆讓這些人與自己同姓,還在信中向天子請罪……
看看,明明書信之上,已經申明了其原由,但問題是,天子未曾提及過,結果嘛,這就變成了滿朝文武攻訐王洋的重炮。
結果呢,現在這張信紙被天子“找到了”,那么,這個大問題,自然也就是變成了無中生有之事,這就是為何滿朝文武一臉羞恥的根本原因。
“朕,朕實在是痛心啊……沒想到,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朕從內心一直都十分的信任諸位臣工,正因為如此,朕也已經動搖,準備要對王巫山嚴加懲處。結果……”
“是朕之過啊,險些因為你們,而誤責忠良,你們這么做,亦等于是要陷朕于不義……”趙煦站在御案后面,一臉的痛心疾首,連連對那些之前攻訐王洋的臣工們大加痛斥。
#####
一干拜倒階下請罪的臣工們的內心卻如此吡了汪一般,羞憤加交。這特么的能怪我們嗎?還不是你自己搞的事?誰特么讓你把王巫山的信給丟了一張。
再說了,你也沒有告訴過我們,憑什么要我們去承擔這個責任?但是,這些話,可以用來反駁高高在上的天子嗎?
而今日的這場朝會,前半截是批斗王洋的,后半截,則是少年天子趙煦在指桑罵槐,罵得一干臣工面紅耳赤,羞憤交加。
天子也很自責,但問題話里話外卻都是怪臣子們故意讓自己陷入歧途云云。
臣工們不得不向天子請罪,表示自己等人不該沒有掌握事實與根據,就胡亂指責朝庭忠臣,險些陷害忠良。
看著這些臣工們滿臉幽怨與羞憤的自抽自臉,穩坐在御案后邊的天子趙煦內心就跟三伏天灌了酸梅湯似的,無比酸爽。
大宋今日的朝會就如同一場鬧劇一般草草收場,打量著那位意猶未盡,神精氣爽,容光煥發的少年天子趙煦。
再看了眼身邊那位滿臉幽怨,一副無可奈何,哭笑不得模樣的端王趙佶,李格非此人雖然忠梗率直,但可不是那種智商有些的愣頭青。
總算是明白了,這位少天年子,手段實在是太坑人了,連自己親弟弟都坑,不過這樣一來,反倒把那些一直看王巫山不順眼的臣工們狠狠的收拾了一頓。
至少這些家伙怎么的也得休生養息,老實上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