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既然要制作馬車,那么就先做高檔貨,畢竟,利用彈簧這樣的減震裝置做出來的馬車,自然是要走高檔路線,才能夠賣得出價格。
不僅僅是要加裝減震的彈簧,還需要使用金屬的軸承來增加起耐用性和耐磨性,同時,大量的采取了金屬零部件,不僅僅可以讓馬車變得更加的堅固,還能夠減輕不少馬車自重。
“……這是,咦,這我感覺不對吧,賢弟你所設計的這種馬車居然是四個輪子的?”
“沒錯,我準備想要制造的,或者說咱們準備要成立的車輛工坊的拳頭產品,就是這種四輪馬車。過去是沒有足夠好的交通條件,最實用的便是兩輪車,因為它可以在崎嶇地形條件下行駛。而現如今業已經不同了……”
“如今我大宋的主要交通,雖然還是黃泥土路為主,但是有幾條十分重要的交通干道,都變成了筆直通暢,而且又十分堅固平整的水泥直道,在這樣的道路上使用四輪馬車,一點壓力也沒有。”
四輪車的優點是載運量大,運行平穩。缺點是四輪馬車需要較為平坦的路面行駛。王洋記得西方的羅馬帝國就十分注重道路交通的建設。
這才會有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一句諺語的存在,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建設了近八萬公里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
這些羅馬人所修建的道路十分堅固耐用,對于軍事大道和重要干線,一般會采用四層的鋪筑方式。
挖掘深度一般可達一到一點五米,最下層是用一些小石塊,砂漿或粘土作地基;第二層是不透水層,用小卵石,碎石子,磚塊和混泥土混和夯實;第三層用摻有石灰,沙子,水泥的優質混泥土鋪在地基之上,并用機器磙壓結實。
最后一層則用鑿刻平整的石塊或碎石鋪成,而且中間略微凸起,以便于雨水流向兩旁。對于次要的或是私人的道路則可能省去表面的鋪設。
羅馬帝國滅亡后,道路經數世紀失修日漸崩壞。此時最實用的是兩輪車,因為它可以在崎嶇地形條件下行駛。
而現如今的大宋,在經歷了數載的建設之后,已然修出了超過兩萬里長的水泥直道,現如今,東京汴梁城內的所有道路,也已經都進行了改造與硬化,十分適合四輪馬車的行駛。
從東京汴梁到長安,從長安向北到延安府,甚至是到鹽州、宥州等陜西北路之地。繼續向西,則已經修到了秦風路的秦州。
若是從東京汴梁出發向北,則可以直接抵達河東路的太原府,而通向河北西路真定府的水泥直道也接近完工。
往東,已經修通了到達應天府東南方向的淮南東路的宿州之地。向南,也已經修建了抵達穎昌府。
有了這么多里程的水泥直道,這才是王洋決定研制出四輪馬車的原因。
“四輪馬車的原理與兩輪馬車相比起來,更加的平穩,載重也會更高,因為承重完全的交給了馬車自身,馬匹只需要施展前拉的力量,而不用還需要負擔馬車的重量……”
隨著王洋的解釋,萬彬則是聽得一臉懵逼。“雖然愚兄魯鈍,不太明白,但是聽起來似乎很厲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