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留下了那兩名弟子繼續在化學試驗到里邊操作,自己與趙佶一塊陪同著天子趙煦來到了書房。
天子這才品抿著香茶,露出了一個無奈的愁苦表情。“朕今日可是遇上了一個大難題,唉……”
“莫不是與那滑州衛州兩州十縣的救災之事有關?”王洋端起了茶碗又重新擱下。
“正是,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現如今已經有數千流民來到了汴梁,而且人數還有越聚越多的趨勢,而關于這些流民應當如何處置,朝中的文武可是吵作一團。”
“朕實在是聽得心煩,所以就特地出宮城散心,正想著好久沒有到王巫山你這里來了,正好過來逛逛……”天子有些靦腆,不好意思直接說自己是來求助于王洋的。
示過他這話一出口,王洋也還是聽出了其中的意思。“不知朝中諸工,倒底有什么建議?陛下您又為何如此煩惱。”
“那些舊黨臣工們都覺得,既然有大量的流民出現,朝庭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理,所以,他們認為,應該將那些流民按著慣例,整編入廂軍之中。”說到了這,天子趙煦下意識地掃了王洋一眼。
而王洋卻不動聲色的繼續看著天子。
“而新黨那邊,則對此表示強烈的反對,認為我大宋好不容易這才裁撤了數十萬廂軍,若是再編制廂軍,那么,豈不是等于之前王巫山你的辛苦努力全部都白費了?”
聽了天子趙煦的這番話,王洋也陷入了思索當中。每逢災害之年,對于災害的抵抗能力最弱的,不是商人,不是地主,也不是手工業者,而是那些依附土地,并以此賴以為生的農民與佃戶們。
他們的生存需求最低,可是,往往受到利益損失最大的也是他們,一旦出現了災害,最經受不起沖擊的這些農民與佃戶們,要么繼續借貸渡日,要么就只能背井離鄉去找口飯吃。
而他們之所以前往東京汴梁,就是因為這里是大宋的國都所在,朝庭不可能見死不見,但問題是,汴梁周邊的田地,都早已經都是個人所有。
所以,朝庭所能夠做的,就是拿出錢糧來給他們吊住性命,然后再設法的勸說他們回歸故鄉,重新打拚。
問題在于,這個時代的官府與朝庭的賑災效率著實低得驚人。
“要不,繼續讓他們前往陜西北路,以充邊塞之地?”趙佶眨了眨眼,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天子趙煦亦不由得兩眼一亮。“咦,這倒也是一個不錯的法子……”
“陛下,這個辦法,只能是在實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能夠用。”反觀王洋,卻沒有直接表示認可這個辦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現如今,陜西北路六州之地人口怕是已經過了兩百萬之數。目前陜西北路尚在吸納陜西路以及周邊諸路的貧苦百姓。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之前之所以能夠將廂軍遷徙至陜西北路,那是因為那些家伙都已經是在籍廂軍,至少是屬于準軍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