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嘛,還得從國子監下面的太學與國子學的由來說起。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為天下最高學府。
之后便一直延續,不論是東漢,又或者是魏晉時期,還是前唐,都會設立太學學府以廣招天下賢才入讀。
太學最早是達官勛貴的子弟就讀,漸漸的,有錢的商人們也紛紛托關系把子弟送入了太學鍍金之后。
那些達官勛貴子弟們紛紛不愿意干了,而朝庭又覺得既然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來入學就讀,當然也不好把人給驅逐。
所以又干脆再設立了國子學,之后便形成了,太學的學子,多是商賈子弟與中低階官吏子弟就讀。
而國子學那邊仍舊保持著絕大多數的學子的身份顯貴,不是出身在達官之家就是勛貴之家,只有極少數才是中低階官員的子弟入讀。
那些身份顯貴者,他們的目標自然是進士,明經,對于那些雜科根本就瞧不上眼的。
所以除了國子學、太學之外,國子監下面還管轄著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諸多學館。以便于那些學子們學習相應的知識。
沈括奉天子之命在太學內設立格物學科,并沒有受到朝庭臣工們太多反對的原因,一句話,比較低端,既然低端,我們就不屑。
但是國子學,仍舊被那些達貴勛貴們視為禁臠。所以,王洋真心不愿意鉆那破地方去,太累,不僅僅要跟學子斗爭,還得跟學生背后的那些達官勛貴斗爭,太累,還不如就去太學。
怎么辦,眼看李格非這位岳父大人仍舊極端強硬的在那里上竄下跳,跟那些新舊兩黨的大佬們針鋒相對。
再這么繼續下去,王大官人著實有些心虛了,一個勁地沖那蘇東坡眨眼,可是蘇東坡卻一臉懵逼,不知道王洋到底想要搞毛線。
最終,還是王大官人聰明,目光一挪,落在了那位正樂滋滋看戲的馬尚馬公公身上,沖他使了好幾次眼色。
終于吸引得馬尚注意到了王洋的詭異表情,馬尚自然不敢擅自作主,先是湊到了天子趙煦身邊得到了首肯之后,這才隱蔽地招來了一名小宦官低聲吩咐了幾句。
然后這名小宦官鬼鬼崇崇地竄到了王洋的身后邊,而王洋則借機悄然的退后,一把將小宦官拉到了一旁一陣嘀咕之后,擺手示意小宦官趕緊過去。
小宦官則一臉迷茫地竄回到了玉階后邊,湊到了馬尚的耳朵邊一陣嘀咕,馬尚愣了一會,又稟報了天子。
天子趙煦總算是露出了恍然之后,趕緊又告訴馬尚,馬尚又找小宦官,小宦官又鬼鬼崇崇地溜到了蘇東坡身邊,扯了扯這位正一臉迷茫的蘇大相爺的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