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洋在喊口號,一干教員趕緊跟風的一起高呼起來,當然還不忘記猛拍王洋的馬屁,稱贊這位新任太學學正是宰相肚子里邊能撐船云云。
氣氛總算是恢復了正常,一干教員簇擁著王洋一起走向太學學正的辦公房。
而一路上王洋還特地的了幾位曾經教過自己課程的老師談了話,盡顯自己這位年輕的太學學正也是很和藹可親的風范。
一番寒暄之后,王洋開始詳細地了解了太學的情況。太學共有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另外典學,掌固各十人。
最初太學開設之時,典學與掌固也是各有六人,皆為吏屬。
那時候的太學學生按五經而分,每經百人。然后又每二十人分為一齋,博士與助教負責教授每經的大課,也就是這一經有多少學子都要去聽課。
而平時的小課,則是按兩齋為一小課,每課由典學或掌固這樣的吏員來負責講解、導讀。
但是到仁宗末年之時,入讀太學的已經**百人。所以,諸學都不得不增加了師資人員,但是博士和助教都是官身,實在不太好再增加,于是,就將屬于吏員的典學與掌固都增加人數以滿足小課的需求。
而到得現如今,太學的學子人數已經超過了一千三百之數,也就是說,五經每經的人數都在二百五、六十人左右。
沈括入主太學,為太學學學正之時,又招收了一批格物科之學子,學生的數量倒是不多,只有約四十三人,分為了兩齋,人數遠遠比不上那五經每經兩百五十多人的規模。
但是老師僅僅只有他沈括一人,照顧四十三名兩齋的學子,他以近六十高齡,不得應付那么多的學子,又還得處置太學的政務,難怪會病倒。
“也就是說,典學、掌固的多少,是以太學的學生的多寡需求而定的對吧?”王洋默默地點了點頭,目光掃過了這些教員們,過去曾經跟自己發生過矛盾的那名吳助教也在其中之列。
不過經過了方才的事情之后,王洋當著那么多的教員做出了承認,這讓吳助教已經放松了不少。
看到王洋的目光投來,吳助教趕緊朝著王洋一禮。“大人英明,正是如此,典學與掌固的人數,并非是完全固定的。”
“下官入職太學致今近三十載,此其間,典學與掌固皆有增減。不過增加的時候多,減少的時候少……”
“原來如此,如今太學新增了格物這一新學,那可有增加過典學與掌固?”王洋有些好奇地問道。
因為他可是記得,沈括的弟子有三人,這三位都深得沈括的真傳,這三人,除了關世文這位大弟子還算得上能說會道之外,寧昆與吳永成這二位屬于是那種三棍子都打不出個屁的靦腆宅男,只適合搞研究。
可好歹關世文頗能說會道,沈括干嘛不把自己弟子給弄過來,另外,蘇相那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孫子現如今也都在京師,一直都在自己所設立的物理與化學試驗那邊廢寢忘食的專研學問,還有自己的兩個弟子許昌與王烈。
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物理化學方面的優秀人材,他既然身體不好,干嘛不把這些人給弄進來讓他們也帶帶小課,教授一下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