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中有同學舉手提問:現在日照量不足,如果無法利用太陽判定方位,晚上天氣也不好該怎么辦?
林小泉邊聽也邊思考這個問題,經驗豐富的軍官接著提出了還可以利用地物特征判定方位:獨立大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或看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都是朝南開;建筑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的快,北面融化的慢;大巖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軍官講完第一方面后,天色已經不早了,于是約定好明天同樣的時間繼續講解第二方面,關于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
第二天,軍官繼續講解,他口齒清晰地講解道:
“在野外,我們要獲取食物,一般情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采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后再采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后才能真正掌握。大家可千萬別貿貿然嘗試——”
下面認真聽的學生頓時哄堂大笑,還真別說,如果軍官不怎么特地交代,不少饞了好幾個月的學生心里確實想著躍躍欲試。
“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可食用昆蟲和可食野地生植物的種類、食用方法。
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戰斗力,繼而完成任務,不防一試。但是應注意,一事實上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聽到軍官這么一說,林小泉的思緒不禁飄飛到辟谷丸上。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后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
“咦————”聽到周圍不少學生竊竊私語,發出嫌棄的聲音,小泉又好笑又擔心:不知當他們知道自己每周食用的辟谷丸正是這些昆蟲會怎么樣。
軍官雖然在臺上滔滔不絕講著,但他明顯知道臺下學生們的反應,他置若未聞,繼續往下講道: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蕨類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自下而上知識的主要內容。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我國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里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將采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后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小泉聽著眼前一亮,邊奮筆疾書,雖然在鄉野長大,但是小泉覺得自己關于野菜的知識實在少得可憐。在小泉書寫的時候,她敏銳的精神力感覺到有人在特別注意她。她不禁筆下一頓,但仍低著頭,繼續手上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