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入夏后,天氣漸漸熱了起來。不管朝堂之上如何風起云涌,康安城的百姓又漸漸恢復了往日步調,正常出門做事。姜家的姑娘們也換上了夏衫,出府到讀書人聚集的地方隔著車窗或車簾為姜慕箏尋婿。
姜松主編的《小篆名家溯源》印刻出版,因書中對小篆溯源清晰,有理有據,校正了市面書籍上常見的十幾處謬誤,僅在康安就售出十幾萬本,在讀書人中廣獲贊譽。王問樵也憑借參編此書,在狀元街上翰西書院謀到了一份差事,生活重歸正軌。姜慕箏和姜慕燕兩姐妹也因此書成為康安有名的才女,每日里各種詩會、賞書社的請帖接到手軟。
身材高挑、樣貌清秀、聲音清透、性情溫婉、飽讀詩書且精通琴藝的姜家庶女姜慕箏,終于在十七歲時正式進入各府女眷的視野,給姜慕箏提親、說親的媒人兩月來已有十幾個。提的男方有官宦人家的庶子,也有富商家的嫡子,姜老夫人樂得合不攏嘴,陳氏也強撐著笑應對。
跟姜大郎訂親時一樣,姜老夫人很在意二兒媳的意見。雅正對侄女兼得意弟子姜慕箏的親事也很上心,看來看去卻覺得這些提親的人家都不合適。
姜慕箏的嫡母陳氏覺得親事不好,是因為她覺得庶女配不上這些人家,而雅正與她相反,雅正覺得這些人都配不上姜慕箏。
姜老夫人問起長子的意見,姜松還是道,“不急,八月之后再說。”
八月秋闈,將一批青年才俊亮相康安城,以姜慕箏現在的聲名,確實可能從讀書人中挑一個比那些提親的人家好的。
姜老夫人叮囑道,“不只男方要好,家門也要好,再不能讓箏兒受她姑姑那樣的委屈。”
姜平藍的夫婿廖青漠才華甚佳,但他的母親極為難纏,姜平藍嫁過去后沒少受她磋磨。
姜松點頭,“兒明白。”
尋一個人品才華上佳、年紀合適、家風端正還沒定親的讀書人為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姜家哥仨四處打聽著,姜家四姐妹也四處找尋,但從初夏尋到入秋,京畿各縣的仕子已齊聚康安,她們排除一個又一個備選對象,二姐姐的婚事還是沒有著落,遠在紹興養胎的姜慕容都跟著著急,說在紹興相看了一戶不錯的人家,讓二妹妹嫁到紹興去。
姜留現在出門,看到模樣還過得去的年輕書生打自己面前走過,腦中立刻會飄出三個問題:他哪來的、人品如何、成親沒有。
八月初六,姜留在任府西院處理店鋪生意的事。姜白跑了進來,“姑娘,今日西市聽書樓申時到酉時有一場青衿書院辦的論經會,有幾十名仕子會去,聽說都是參加秋闈的京畿各處有些名望的仕子。二爺送消息回來,讓二姑娘喬裝去轉轉。”
這樣的場面當然不能錯過,姜留立刻吩咐姜白準備車馬,她則合上賬本,去任府東院書房內找二姐。
大郎哥的婚期定在了明年秋天,姜家滴翠堂要改建成大郎哥夫婦的居所,姜家姐們的書房徹底搬到了任府東院。姜留過去找二姐,也不過是幾步路的事。
從最初的激動期盼,到現在的麻木失望,姜慕箏已不想出門了,“今日后晌你三姐約了馬家姑娘,你五姐要跟三嬸去閆家,你還要忙著生意,這一場我就不去了吧?”
姜留也不說什么大道理,只拉著二姐姐的衣袖晃呀晃,“二姐姐,咱們去吧,聽書樓內有我爹的專用雅間,就當是姐姐陪我去解悶,我看了一上午的賬冊,頭都暈了……”
姜慕箏豈能不知妹妹的好意,點頭應了。
“二姐姐穿那身寶藍色的夏衫,那件寬松又瀟灑,姐姐穿著很是俊俏。”姜留興致勃勃地將二姐姐打扮成樣貌俊秀的白面書生,拉著她上了馬車,趕往聽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