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雖然她對外說是收養了母親,但是其實在當時,她也就是把自己的母親,當成一個丫鬟在使喚的。
直到后來解放了之后,他母親才嫁給了爹,離開了他那個所謂的姥姥家。
至于說他爹為什么會生氣,通過前身的記憶里,陳凡也還是知到原因的。
他前身的這個二哥,也不知道是隨了誰了,好像天生就有些嫌貧愛富的一樣,在陳家里,他就是一個異類。
因為“姥姥”家里的生活比較好,所以他就經常性的,會去姥姥家吃和住,而且有時候,他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的。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么也還好,畢竟如今家里的情況不好,他們這半大小子吃窮老子,而且那里怎么說,也算是他們的姥姥家,所以他就算是在那里吃住,也還是能夠說的過去的。
但是因為一件事情,卻叫他們的爹,對他們的姥姥很有意見,甚至是已經三令五申,不準他們再隨便的去姥姥家里了。
所以像他二哥今天的這種行為,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在明目張膽的違抗他們爹的命令的。
至于到底是什么事情,竟然使得他們的爹會下這么一種命令呢?
好吧,其實事情還是很簡單的,因為這些年以來,“姥姥”一直是孤身一人,所以她們家里的香火,自然是無人繼承的,所以她一直想要從他們家里,過繼一個孩子到自己家里的。
而且很顯然,那個孩子就是他的二哥,在陳凡的記憶里,雖然陳初民不太愛說話,但是他對于自己的孩子,還是很好的,所以自然是不會同意的。
為此,兩家人鬧得很不愉快,甚至到最后,他姥姥仗著自己是長輩,還想要強行的過繼,好在因為他們的姓氏不同,所以這件事引起了陳家另外有些長輩的反感,這才算沒有叫她得逞,要不然的話,那么現在說不好她都已經成功了。
畢竟從他們母親的姓氏上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姥姥家里,原本是姓王的。
陳家村雖然是以姓陳的人為主,但是在經過這幾百年的婚喪嫁娶之后,村里自然也是有著一些別的姓氏的,比如這王家,就是其中比較大的一支。
至于陳家的老大陳常,為什么也沒有在家吃晚飯,好吧,這是因為他已經在上初中了,所以學校離得比較遠,他需要在鎮子上的學校里住校。
每周他都只有在周末的時候,才能夠回來住一天,而且附帶著,他還要回來背糧食。
是的,就是背糧食,此時的學校里,其實都是不管飯的,所有住校的那些學生,每周都會自己回家背口糧。
而且按照口糧的種類不同,學校還會給出每個人不同的數量,比如說這背麥子的學生,自然就要比背玉米的學生要少交很多。
當然了,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是背麥子了,很多少人就連玉米都已經交不起,為此,已經有很多的學生,不得不從學校里退學回家了。
畢竟在這個時代里,可是還沒有出臺義務教育的規定的,所以各家的孩子,都是家里自愿去上學的,而且像陳凡家里這種都要去上學的,那也是少數之中的少數。
按陳初民的話來說,他這一輩子,就是吃了沒有學問的虧,所以只要是家里的孩子爭氣,那么就是再苦再累,他也是要供他們上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