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菜飯起源”涉及到的是上海菜飯,郝賢要回到清末時的魔都上海,為當時的碼頭工人們做出后世每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都吃過的菜飯。
上海在清末時就已經成為了華國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碼頭和倉庫的運貨工作忙碌而又繁重,而碼頭工人大多都是附近農村里跑來當苦力的窮人,到魔都賺取血汗錢。
他們的生活自然十分節儉,于是碼頭附近的小販就用最廉價的上海青菜放進加了鹽的飯里煮,賣給碼頭工人們當飯食,成為上海菜飯最初的雛形。
菜加米飯這種簡單的做法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叫做“苦力飯”,這一個簡單的名稱,字里行間盡是舊社會對人的壓迫和物化。
后來,有人在菜飯里加入了咸肉等配料,菜飯的味道也隨之變得美味起來,不再是一把辛酸淚的“苦力飯”,脫胎換骨成后世魔都家喻戶曉的上海菜飯。
自然,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郝賢又不得不從碼頭苦力開始做起,不過對于修過長城的他來說,這些都是小菜一碟了。
“醫圣嬌耳湯”乃是涉及餃子起源的重要濫觴任務。
饒是經驗豐富的郝賢看到這個任務時都有些剛得到廚經時的緊張。餃子對于華國人民可實在太重要了,郝賢根本無法想象沒了餃子的中餐傳承會是個什么樣子!
餃子的原型是醫圣張仲景為了幫助耳朵生凍瘡的流民制作的“祛寒嬌耳湯”,所以北方人才會養成在立冬和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冬天不容易耳朵凍瘡,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沒有傳播開。
古代先賢中,有不少人同時精通醫術和廚藝兩道,廚道之祖彭祖本人便是如此,所以中醫中會有豐富的食療菜譜也就不難理解了。
“吃什么補什么”這種淳樸的道理每個華國人都懂,吃進肚子里的東西自然會對身體產生重大影響,中華飲食中其實有很多經得起現代科學驗證的做法,這些都是先人們留下的寶貴文化傳承。
以餃子為例,北方人吃餃子時要吃一碗煮餃子的湯,是為“原湯化原食”。這樣既有助于消化,還能補足流失到湯里的水溶性維生素。
于是這一次,為了守護餃子,郝賢穿越成了醫圣張仲景的隨從。
他忙前忙后幫著醫生烹煮祛寒嬌耳湯,將煮好的湯分發給窮人們,等終于順利完成任務后,郝賢驚喜地發現自己——
醫術提高了。
郝賢:???
好吧,除了醫術之外,郝賢對于做餃子的理解又拔高了一個層次,之前他以為在中日韓三國美食交流賽上創造出的百川入海全魚餃就已經是餃子的極限了,然而完成“醫圣嬌耳湯”濫觴任務后,他似乎又看到了處在更高之處的某種東西。
“郫縣豆瓣醬”這個任務對于郝賢來說也是收獲頗豐,一下子將原本不熟悉的川菜菜系也拓印到了《彭祖廚經》的菜譜上。
很多人一提到川菜就想到辣味,然而事實上,郫縣豆瓣才是川菜之魂,辣椒不是。
沒有辣椒的川菜很多,超過三分之一,但沒有豆瓣醬的川菜很少,少之又少。
以郫縣豆瓣與各種調料的結合才是川菜的標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