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早茶】
餐車推過,小、中、大、特大的點心對應蓋章,根據蓋章結賬。
燒賣:黃皮是特意調出來的,豬肉蝦仁餡,一口下去滿滿的肉,粵語全名一般叫干蒸燒賣。
蝦餃:點心的皇帝,用刀桿淀粉皮,皮上的褶皺一般9-15個,褶皺的清晰度能顯示出店家的水平。雖然不是褶皺越多就一定越好吃,但食客會覺得能做出越多褶皺的師傅越老道,手藝越好。
腸粉:做成豬腸模樣的米粉和面。內容物各種各樣,豬肉、牛肉、叉燒、蝦……口感非常細嫩。
牛肉丸子:倒喼汁(辣醬油)吃,里面有香菜,裹了淀粉。
豆皮鴨爪:添加醬料的鴨爪和豬肉、蝦肉等用豆腐皮裹好之后蒸出來,簡直是藝術般的組合。鴨爪比雞爪更柔嫩更好吃。
【云吞面】
可以在湯面上加各種澆頭,比如牛筋丸、紫菜、紅腸、腸仔、腐竹、火腿、油麥菜、蟹柳、魚腐、貢丸、魚蛋、唐生菜、芝士腸、翅中、翅尖、魚皮餃、豬紅、蟹籽包、金針菇、墨魚丸、龍蝦丸、腐皮角、炸醬、油面筋、豬皮、云耳、豬腩肉、海帶、菜肉云吞、豬肚、豬肺、蘿卜、肥牛、鮑片、豬大腸、豬軟骨、牛腱……
還可以自己選香菜的量和辣度。湯放了酸菜是酸辣味。
【燒味蓋飯】
叉燒,醬料、白糖腌制烤出來的豬肉,充滿了梅子汁液的濃濃甜味。
燒鵝,充滿油光,蘸著黃油醬會更好吃。鵝肉的血味鐵味很強,處理得不好的話會有雜味。
燒肉,松脆的烤五花,豬皮炸過。
要把肉放在一勺米飯上吃。
【菠蘿包】
在剛烤好的熱乎乎的面包里,放入涼涼的黃油。
菠蘿包表皮那菠蘿外殼般裂開的紋路其實是在面包面團外面蓋了一層做餅干用的黃色面團烤出來的。
【椒鹽排骨】
沸騰的油里放入豬排骨,倒掉油,放入胡椒、鹽、辣椒、蔬菜翻炒。
【牛肉滑蛋】
翻炒的時候要讓雞蛋把牛肉包起來。
【鯧魚】
清蒸完淋油!
湯水澆飯,魚肉放飯上,碗貼著嘴直接吃。
【臺北】
提到臺北,就會想起十分有名的夜市。
【肉粥】
有蘿卜,有肉,看上去像是在蘿卜肉湯里泡飯吃。口感則像是稍微煮了一下的鍋巴米飯。
加了干蝦煮,有一點鮮甜味,讓人不舍得太匆忙吃完。
粥的里面有肉塊,不是純肉,而是裹了一層面糊(魚肉碾碎做成的魚醬跟淀粉),讓肉的口感更好。
【臺式紅燒肉】
大陸的紅燒肉是用五花肉這種多脂的肉,像煮醬牛肉一樣長時間燉煮著吃的。
臺式紅燒肉則是油炸過的豬肉,看上去有點像叉燒,比較類似脆皮五花和走油肉。
炸的是經過紅糟調料腌制過的豬肉。
醬汁是咸甜味的,蘸著醬料更好吃。
【豬蹄面】
湯和面是分開兩碗的,面最上面是生姜。
剛盛出來吃著很燙,豬蹄不沾醬吃就是煮得很透的白切肉,散發著瀑布的肉香,湯里溶入了很多膠原蛋白,非常濃稠。豬蹄上連著豬皮,口感很好軟綿綿,沒有一點腥膻味(姜絲有去腥味的效果)。
也可以蘸著調料(醬油加蒜)吃。
當地人認為細的面條和豬蹄一起吃可以消災避邪,無論遇到好事壞事都會經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