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壯勞力搞建設還是很迅速的,他們來到指定位置之后便放下物資搭建營地。一開始地條件肯定會差一些,而且遼東森林密布,想開荒也需要很大力氣。
不過吃喝肯定是不用愁的,早些年的北大荒號稱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也能展現出東北的豐饒。
有人問狍子是啥...嗯,是一種很可愛的小動物。長得像小鹿而且特別蠢萌...這小東西蠢到什么程度?舉個例子--你走到它身邊它不帶害怕的!當你給它一棒子之后,它吃痛會跑開,然而過不了多久,它還會再跑回來--它在好奇是什么打了它!
于是這種蠢萌的動物終于用了不到二百年的時間把自己蠢成了瀕危動物...現在的東北,不在自然保護區你都看不見這玩意!
在樹林間扎好帳篷之后,第三先遣隊的隊正來到楊鴻儒的帳篷里開了個會議--會議的主要議程就是商討接下來該如何開荒墾田。
周圍都是茫茫大森林,在這種地方種地簡直是在開玩笑。面對這種情況,楊鴻儒只能決定燒荒!
燒荒是最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的開荒方式嗎,雖然對環境確實存在巨大的破壞,但是你架不住方便啊!
能參加先遣隊的都是老農民了,都有很豐富的燒荒經驗。實際上,最早的時候,秸稈都是一把火直接燒了拉倒的...燒過的秸稈留下的草木灰還能肥田。
如今的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對于土地來說簡直就是嚴重的傷害!病菌、蟲卵都被深埋進了土壤當中,這樣處理的土地,明年病蟲害極其嚴重...
秸稈的最佳處理方式其實是收割、堆放、發酵、殺菌之后再還田。不過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多,二十一世紀都沒能實現這種精細化管理模式。
一把火點燃了開荒的序幕,戰天斗地的天朝兒女開始在遼東種田。
楊鴻儒則在組織人手伐木、建屋。
在后續資源沒跟上的時候,他們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臨時屋舍。住帳篷只是權宜之計,木屋也是過渡之策。等道修通了,鋼筋水泥都能送上來之后,鋼筋、混凝土、磚瓦大樓才是一個村屯該有的建筑。
搭建木屋技術含量并不高,楊鴻儒帶著五百號壯勞力用了不到一個禮拜就起來了一排木屋。
十人一間,總共修了五十間宿舍。
木屋都是半地下結構--這種結構可以防風保溫、節省木料。當年楊鴻儒行軍打仗的時候就蓋得這種半地下結構的營房!
木屋蓋好了,火也滅得差不多了。于是男人們紛紛帶著工具去清理燒過的土地。想要耕種必須要把地里的樹根、草根挖出來,不然的話這些樹根草根還會繼續生長,過不多久又會綠樹成蔭。
一堆堆半生不熟地木炭被扛回營地,這些木炭是過冬的上好燒材。留到冬天能救命啊!
一個村莊的土地是有數的--五百個壯勞力就是五百個家庭。按照天朝的分地標準,每家可以分到二十畝好地。五百家就是一萬畝地。
一萬畝地聽起來很多是不?實際上換算成平方千米并沒有多大。一萬畝地也就是六平方千米多一些--換言之,就是一個長兩公里多,寬三公里多一丟丟的方塊。
在楊鴻儒的規劃圖當中,阡陌縱橫、水道遍布。而且楊鴻儒一步到位--直接把村級水電站安排上了!
沒經過蒸汽時代就進入電氣時代?
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