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作用,產生出奇妙而豐富的烹飪方式,植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易獲得,而且健康。
這個秘密的發現,使人類的烹飪史前進了一大步。
美味的前世,是如畫的美景。
楊帆跟攝制組進村,跟拍村里唯一的油坊主。
油坊的勞作,決定全村人的口福。
國人相信,萬事順遂,是因為祖先的庇佑。
第一天清晨,雨水的濕氣漸漸蒸發,接下來是連續的晴天,收割菜籽的最好時機。
數天充足的陽光,使莢殼干燥變脆,脫粒變得輕而易舉。
菜籽色澤黝黑發亮,顆粒圓潤飽滿,不摻任何雜質,說明它們的植物生涯已經結束,接下來它要開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油坊開榨,榨油工來自附近的村莊。
工作期間每天的午餐由老板娘負責,炒籽是第一步,高溫破壞菜籽的細胞結構,降低蛋白質對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離變得容易,隨著菜籽爆裂的響聲,香味開始漸漸彌漫整個村莊。
菜籽油有獨特的刺激性氣味,有些人聞不慣,徽州人卻甘之若飴。
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產生聞有徽臭,入口異香的奇特效果。
制坯暗藏玄機,磨碎的菜籽,蒸汽熏蒸,水分和溫度的控制全憑經驗。
坯餅壓得是否厚薄均勻,直接影響出油率。
菜籽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有利健康,媲美昂貴的橄欖油。
不過,菜籽油也有先天不足,烹飪過程中油煙大是其中之一。
現在,通過科學的精煉手段,油的煙點大大提高,加上品種改良,可以進一步降低非健康物質的含量。
對于靠菜籽油生活的徽州人來說,一切都是從榨取第一滴油開始的。
木榨榨油,傳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藝。
電力機械時代,血肉和草木之間的對決,依然煥發著原始的生命力。
重達一百公斤的撞錘,敲打木楔子,對榨膛中的坯餅施加巨大的壓力。
依靠這種物理壓,迫使油脂滲出,反復榨打,持續三個小時。
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這,也許是對祖先智慧最好的繼承。
菜籽油在華夏有千年的歷史,使用廣度上貫穿長江流域,給菜系的廚師創造了施展技藝的舞臺。
紅油的烹制,必須使用菜籽油。
煸炒,使辣椒迅速脫水,滲出香味,搗碎,以便與菜籽油充分接觸。
油溫是關鍵,過低,潷不出辣椒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糊。
中式廚房不依賴溫度計,全憑廚師的手感和經驗精準控制。
辣味素和紅色素完全析出,需要靜置一整天。
一缸精彩的紅油,幾乎就是川菜的靈魂。
色澤紅艷,辣味醇厚,香氣襲人。
十來天的守候和進擊,徽州之旅結束。
楊帆整理好素材、旁白,打道回府,登上回山城的飛機。
他早就按捺不住,等不及了。
十三在山城家里等著他呢。
不往前走,人永遠也不知道人生前方到底有什么在等著自己。
之前的多次出差或旅行,其中的某些次,楊帆總覺得是人生有史以來最期待的一次。
這一次,他依然有這種感覺。
所以說,人生是一場充滿期待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