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精工的速度震驚了所有人,只用不到六分鐘,就銑出了一套船用螺旋槳,如此效率簡直令人瘋狂。
畢竟使用傳統五軸銑床,制造同樣一套螺旋槳,少說也要四十分鐘以上,昆侖精工的制造效率,是傳統機床的七倍左右。
西方吃瓜群眾無比懊惱,紛紛發彈幕抱怨。
華夏制造本就效率驚人,如今又有了這么高效的全自動機床,只怕在成本方面,會將全世界遠遠甩開。
高原看了一些彈幕,然后笑著說道:“昆侖精工能夠達到這么高的效率,除了高速驅動器之外,其實更主要的還是材料技術,我們的碳納米管凝聚物不僅堅固,更能夠抵抗高溫,如果換成普通金屬,以如此快的速度削切,只怕早就因為溫度過高而泛紅變型了。”
“當然,速度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關鍵還要看精度,潛艇,火箭,超音速飛行器,越是尖端機械結構,對精度的要求就越高。”
“現在請看大屏幕,經過激光和磁共振聯合探測,這套船用螺旋槳的誤差如下。”
唰~
背后大屏幕忽然閃了一下,隨即便出現了許多數據。
“平均誤差,一點二六微米!?”
“竟然只有一微米多?那豈不是說,螺旋槳表面比鏡子還光滑?”
“總感覺昆侖精工其實未出全力的樣子呢。”
“我也有這種感覺,要是降低速度,精細研磨的話,誤差應該很輕松做到一微米以下吧。”
“納米級機床!?你們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
“納米又如何?雖然比較困難,但這畢竟是昆侖集團啊,善于創造奇跡的傳奇企業!”
誤差結果讓所有人興奮,學過機械的觀眾們更是指出,一微米恐怕不是昆侖精工的極限,看機床剛才大刀闊斧的樣子,根本就不像在做精細活,隨隨便便就把一套螺旋槳給銑出來了。
假設給昆侖精工足夠的時間,慢慢雕琢,這臺機床一定能夠超越微米,進入納米級精度的世界。
為此,觀眾們歡呼雀躍,心里更加期待接下來的航發葉片制造。
“嗯,成績還不錯。”高原看著大屏幕,渾然不在意一般,微微頷首說道:“誤差在一微米多點,符合我們的預計,畢竟是高速加工,機臺穩定程度略差,而且說到底,螺旋槳這玩意兒到一微米精度,就完全足夠了,哪怕給核潛艇用的螺旋槳,誤差也在五個微米以上呢。”
“現在我們的工程團隊,正在為昆侖精工做最后的調試,畢竟是挑戰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零部件,航發葉片,不僅機臺要調整,待會兒用的碳納米凝聚物,也要更貴,更精細。”
“待銑材料已經安裝完畢,我們的工程師只所以穿白色防塵服,就是害怕塵埃污染降低加工精度。”
昆侖集團的工程師們,顯得非常慎重,反復檢查和校對機臺,前后花了足足二十幾分鐘,才沖著高原做了一個OK的手勢,示意機臺檢查完畢。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