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的情況一對比,軒轅啟明對這突然崛起之氣也就有了明悟,他由此想到了更多更多。
這種氣,哪里是后來居上啊。
其歷史之悠久、底蘊之深厚遠在斗氣之上,后者還是人造的,而前者卻是天生的,譬如陰氣一般,那根本就是刻在人類這個物種骨子里的本性之一。
它源于人類難以消除的一種根性,原只是提醒人類盡到繁殖義務的自然賦予,卻在人類形成智慧甚至文明之后被賦予了更多、更隱晦的含義。
他將此氣命為“色氣”。
而以其如此迅速成長蛻變的態勢,這次老莫舉辦的第二場畫展,就將是其徹底顯化凝形之刻。
明悟此氣的根本源頭,他陷入了沉思。
他相信此氣在文明內的積淀或者說淤積,并不會比陰氣稍差,可是,為什么以前一直隱而未顯呢?
難道是因為太被視若平常,或者說歷史以來忌諱談及于此,故意將之隱晦化、虛無化,大家都裝作其不存在、不重要,可一等老莫的畫展堂皇于世的展出,就仿佛挑破了一層大伙心知肚明的窗戶紙,所有人都沒辦法再裝傻,于是這股一直被埋置在文明深處,卻始終隱而不顯的氣就瞬間成形,露出了非凡的本色?
由此,他聯想到了更多。
若說“色氣”是因為人心的故意為之,那么那被真的視若平常,但卻與人類相始終的呢?
有句名言叫“食色,性也。”
食可還排在色的前面,那么,會不會也有與此相關的一種氣呢?
只是人心認為太過理所當然,于是其一直如色氣一般潛形匿跡,可若一旦被激發,不會比色氣遜色吧?
那么,如何將其激發而出呢?
而無論食、還是色,都是欲的某種具現,那么其他的欲求呢?
另外,陰氣是人心的雜質,或許陰氣本身就對文明有害,所以這才極其容易顯化,因其被“排斥”之故,可喜怒哀樂愛憎等亦為人之天性,那么,是否也能顯化為氣呢?
而這些氣又該如何激發呢?
而這世間,是否還有別的隱而未顯,卻只需要一個巧妙的激發就能完全蛻變的氣呢?
就仿佛是完全熟透的果子,只等自己動手撥開遮住視線的那層枝葉就可以享受豐碩的甘美。
因為老莫畫展之事引出的色氣蛻變,讓軒轅啟明想到了太多太多。
而此刻,緋紅的色氣如鼎沸一般翻滾升騰,開始了徹底的蛻變。
良久,翻騰的色氣漸漸平息安穩,如其他諸氣一般,有絲絲縷縷緋紅色之氣滲入神龍識海,聚成緋紅色的色氣湖泊。